-
《一個人四海為家》:當我的靈魂,認出風暴
海飛視角下的江湖,虛幻與真實并存,荒誕與孤獨相伴。
2025-11-11
-
捕捉文學的神圣時刻——讀陳崇正的《英歌飯》
繼長篇小說《歸潮》之后,作家陳崇正的中篇小說《英歌飯》再次回望故鄉深處,以潮汕獨特的英歌舞為支點,試圖為那涌動在血脈里的文化精神賦形。
2025-11-10
-
書香潤澤,乃精神成長之源
那些從未見過面的愛書人,常被我引以為知音。
2025-11-10
-
《劉珍與范明》序言:浸潤在婚姻的真相里
四川已近四十攝氏度的體感溫度,我是在飛回北京的航班上讀完龐羽的《劉珍與范明》。
2025-11-10
-
作家為何修改已面世的小說?——兼論小說版本研究的意義與方法
在當代文學研究傳統觀念中,“作品即定本”的固有認知長期占據主導,隨手拿來的小說往往被視為作家藝術創造的“最終結晶”,是讀者閱讀與批評家闡釋的穩定對象。
2025-11-10
-
秦嶺之魄的發現者——評李育善散文集《商山草醫錄》
李育善是知名散文家。
2025-11-10
-
抗戰詩詞總是常讀常新——《抗戰詩詞三百首》編后感言
十四年的抗戰,是直接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歷史事件。
2025-11-10
-
反向書寫,一場故鄉的溫柔重現
水與沙,對詩人沈葦而言是“兩個故鄉”。
2025-11-09
-
一本書中的人文社50年
20多年前,我策劃并參與編輯出版了一部紀念文集。
2025-11-09
-
《世界文學第一都:紹興》:越州千載文星聚
當魯迅在他的小說《故鄉》里感嘆“我的故鄉好得多了”時,他或許沒有想到,104年后,浙江紹興會被他的后輩同鄉用扎實的數據和科學的論證,冠以“世界文學第一都”的殊榮。
2025-11-09
-
讀書不忘做書人——讀汪耀華的《出版往事》
近讀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汪耀華新著《出版往事》,啞然失笑中抱以愧怍:這本書名前綴其實還有“散落在書頁上的”七個字,若是省略,那就聚焦不了書中敘述的23位書業前輩的真情故事。
2025-11-09
-
莫言的感覺流
1 毫無疑問,莫言擁有與生俱來的感覺稟賦,他是個感覺天才。
2025-11-09
-
《遇見你》:生命的平行時空
短篇小說《遇見你》以當下買房的情節為故事基礎,通過主角在新購老宅中發現原主人遺留的手稿,展開了圍繞王爺爺的回憶敘事——既有老宅原主人手稿中關于王爺爺的回憶,也有女主角作為王爺爺遠在他鄉的孫女對往事的追憶。
2025-11-09
-
《南朝的嗡鳴》:找尋自己失落的聲音
《南朝的嗡鳴》是一篇極具文學深度與歷史隱喻的短篇小說。
2025-11-09
-
《精神病院手記》:豐滿而深遂的偏執
《精神病院手記》是近年來少有的小說文本,是一部深度探索人類精神疾病的書寫。
2025-11-08
-
藝術與人生的雙重辯證——讀計文君《花傳》
如小說題目所示,計文君的中篇新作《花傳》重在一個“傳”字。
2025-11-07
-
素人寫作,連接你我
不久前,北京十月文學月期間發布了“新大眾文藝·北京創作計劃”,首期入選作品包括素人作家王柳云長篇小說《君遷》等作品。
2025-11-07
-
《平遙話》:蘊藏在煙火人間的歷史與文化
山西平遙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2025-11-07
-
“閩派文藝”的多元發展
“閩派文藝”從未脫離時代脈動,始終以多元形態勾勒地域精神,在詩歌、散文、戲劇、小說等領域形成獨特脈絡,更以鮮明的批評品格為中國文藝版圖注入鮮活力量。
2025-11-07
-
古典絕唱與現實困境——讀程黧眉小說《牡丹亭》
程黧眉的《牡丹亭》是一篇簡單又復雜的小說——圍繞著家庭生活展開的萬余字的小說內容雖然沒有提供多么曲折的情節,然而,內聚焦于女主人公的情緒、心理所展開的敘事,卻讓人感受到一種復雜難言的滋味。
2025-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