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潤澤,乃精神成長之源 ——讀陳艷敏《讀書,在農展館南里10號》
那些從未見過面的愛書人,常被我引以為知音。每一次期待他們的讀書隨筆集從遠方寄來,都有孩提時過年前的滿心歡欣。收到他們寄來的新著后,品讀的幾個日子里,亦有過年時的無比滿足。陳艷敏新著《讀書,在農展館南里10號》給我帶來的正是這樣的感受。帶著這般心情開卷,實在收獲頗豐。
品味書香,是把內心無限度敞開之舉,沒有外力逼迫,而是內心甘愿。對陳艷敏來講,在作家出版社如許好書引領下的成長,是悄悄然的,也是甘之如飴的。誠如她在自序中所言:“隨遇而讀,初心不染,我只希望書籍所承載的真、善、美、愛和光明信念得到傳播和亙古傳承。”這樣的閱讀,不停留于興趣,而是帶著使命感的。雖則比較沉重,卻也是自洽歡愉之事。
《這情感仍會你在心中流動》深為陳艷敏喜愛,作者潘耀明與許多文學大家長達十多年乃至數十年的往來友情,由信札、手稿、訪談、字畫作為見證,可謂彌足珍貴。當年初次赴美,蕭乾擔心潘耀明人生地不熟,前后寫了六七封信托人照應,令潘銘感于心。因為這些物的見證,逐漸或已然遠去的歷史如重回大眾視野。這部著作之所以沉甸甸,不僅與它文字量大、頁碼數多有關,更源于它承載著情感、蘊藏著溫度。舒晉瑜的訪談錄《說吧,從頭說起》給陳艷敏之影響,不單單是訪談帶來的智慧啟發與引領,還有對文學之光不滅的篤信。誠如她文中所言:“通過她的深入訪談和作家的真誠講述,我分明看到了關于文學的一線希望,不但文學不死,文學還將長久地存續下去,給人類以光明的照拂。”接受訪談時,每一個作家吐露出的關乎文學的真知灼見,都是文學不死的見證。那些觀點不僅指向當下,更寄希望于未來。
深入淺出且持續多年的閱讀,內心所得豈會流于膚淺?只是,從一本好書中擷取多少,因人而異。陳艷敏所讀之書,我亦大多讀過。馮驥才《書房一世界》《文雄畫杰》《鶴頂鳳冠》、黃永玉《見笑集》、肖復興《拾穗小札》、王計兵《低處飛行》、祝勇《紙上繁花》均被我摩梭多日,惠我良多。一本書,足夠讓身在不同地方的兩個人或許多人,成為不曾謀面的知音或同道。某些收獲,她有我無;另一些體悟,我有她可能無。這就形成互補,同一本好書帶來的啟發,就不止于個體品讀的時候,還在于同好讀后寫出的文章里。當初,讀她讀過的書;而今,讀她寫下的讀后隨筆,內心之所得可謂豐盛。
讀其書,往往想見其人。品讀書香濃烈的讀書隨筆集,更止不住這般念頭。讀陳艷敏著作,在我不是短時間的淺嘗則指,而是持續多年的日漸深入。對她來講,閱讀早已不止是日常習慣,而是早已成為生命之所需,如新鮮的氧氣,須臾不可或缺。
品讀她的書香文字,既心生惺惺相惜之感,更多有深受啟發之處,并因此對她讀過的那些書心生渴慕之念。《沙卜臺》出自胥得意之手,作家寫故鄉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無不傾盡最真摯的、如同赤子般的情感。在《回到心中的“沙卜臺”》,陳艷敏有獨到、深刻之見。她說:“山村記憶,時時地閃爍在他的生命里,奠定了他的人生底色,亦成為他存活世間的參照和指引。”也就是說,沙卜臺是胥得意的精神源頭。她還說:“沙卜臺是一個普通的村莊,是千千萬萬個村莊中的一個。它的故事是從這片泥土中生長出來的,如這里的人純樸而厚道。胥得意的文字亦如山間自然生發的小草,帶著泥土質樸的氣息與他的村莊和諧并生。”一塊土地不管富饒還是貧瘠,都是作家無論如何書寫不完、傾訴不盡的。這樣的書,引發我閱讀之熱望,乃自然而然之事。
論董橋散文集《故事》時,陳艷敏一語道破癡迷閱讀的緣由:“熱愛,是一種滋養,滋養性情,滋養身心,滋養自我。”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滋養何其難得,書香乃眾多路徑中最雋永、最寧靜、最樸實之一途。任何人都有機會獲得,只是多數人因內心焦躁灼熱而無法享用。如此細想,此乃多么大的損失。這損失或缺憾,在享用哪怕只是一本書帶來的潤澤,就能鮮明感受到。
單看書名《讀書,在農展館南里10號》,陳艷敏的幸福感已然抑制不住、溢于言表,沉浸于她的怡然書香里,讀書之獨特、書籍之魅力愈發不言而喻。說起這個地點,也許多數人并不熟知,但是如果說起此乃作家出版社的具體地址,那份親切感定油然而生。它不僅是一家出版社,更是一座文學的殿堂,其榮耀不取決于別的,而是取決于七十多年來出版的膾炙人口、影響深遠的著作。這其中就包含作者讀過的那些書。
在陳艷敏筆下,書名有雙重內涵,農展館南里10號不僅是出書之地,還是本書作者精神成長的補給源。讀者,在作家社好書的陪伴下、擁抱中,或如膠似漆或難舍難分或耳鬢廝磨,而后人變得與昨天不一樣,人的明天更加值得期待。可以說,這部書是出版社與讀者合奏的一段佳話,原來人與書的相遇竟然美好至于斯。很顯然,這樣的旋律聽后不由得心生艷羨,艷羨之后,便是對尚未讀過的那些好書充滿渴望。它們是:鄭小瓊《庭院的鳥群》、石川啄木《事物的味道,我嘗得太早了》、陳彥《裝臺》、徐南鵬《另外的一天》、鮑爾吉·原野《從天空到大地》、虹影《女性的河流:虹影詞典》……掩卷之后,正是讀者書香之旅的全新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