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為何修改已面世的小說?——兼論小說版本研究的意義與方法
在當代文學研究傳統觀念中,“作品即定本”的固有認知長期占據主導,隨手拿來的小說往往被視為作家藝術創造的“最終結晶”,是讀者閱讀與批評家闡釋的穩定對象。作家對已面世小說的修改也多被視為創作附屬的“技術性修補”,重要作品的版本差異常被忽略為無關宏旨的“文本末節”。然而,真實的文學發生現場和文學史的實際狀況卻并非如此。許多作家在小說發表后,出于種種原因,會對小說進行或主動或被動的改寫、修訂與再版,從而形成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代表作家不同時代(情境)下的文本生產與藝術追求。作家親身參與的創作與修改行為,使得小說文本不再是靜止與封閉的完成品,而是呈現出流動、開放與成長的“活態”特征。拙著《小說變形記:新時期長篇小說版本變遷》(以下簡稱《小說變形記》)近期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借由“版本批評”這一特殊視角,以《白鹿原》《活著》等新時期長篇小說版本變遷為研究切片,通過對經典作品手稿、初刊本、初版本或修訂本進行“文學考古”,旨在發掘當代文學文本序列潛在的流動與變異狀態,呈現出一種曾被遮蔽的當代文學歷史現場。
作家修改小說的多元因由
從文學版本演變歷史現場來看,眾多名家名作均有過作品修改經歷。《這邊風景》(王蒙)、《第二次握手》(張揚)、《沉重的翅膀》(張潔)、《芙蓉鎮》(古華)、《天堂蒜薹之歌》(莫言)、《活著》(余華)、《白鹿原》(陳忠實)、《一個人的戰爭》(林白)、《暗算》(麥家)、《繁花》(金宇澄)、《推拿》(畢飛宇)等都存在持續修改和多次再版情況。當代文學文本修改其實既與傳統典籍因時間久遠和傳播流散造成版本差異不同,也與現代文學受政治環境影響而出現偽裝本、刪節本有別,影響當代作家作品修改與再版的動因更為復雜和多元,除傳統類似因素影響外,主要還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精益求精的創作手藝。對成熟作家而言,小說出版絕非創作終點,“再創作”的修改常是實踐其藝術追求的延續。這種動力源于對創作理念的反思,以及藝術水準的精進。張揚時隔數十年重改《第二次握手》,在保留初版情節框架基礎上,重點深化蘇鳳麒等的人性深度,讓人物形象更具真實性;張潔為《沉重的翅膀》修訂本走訪取材,主動重塑情節與人物,貼合藝術完善需求;林白在《一個人的戰爭》多版本迭代中反復修訂,只為實現作品藝術完整性;金宇澄則從字詞潤色到歷史細節增補,將《繁花》從網絡稿打磨成紙版精品。這些修改,早已脫離時代壓力的被動,轉向追求藝術完善的主動探索,既體現出小說家創作心態的從容轉變,也折射出長篇小說向藝術本體回歸的傾向。這種基于自我追求的文本修改,既是作家為作品進行的“藝術補課”,更是在文學創作上精益求精的生動實踐。
動態演進的認知對話。新時期文學的鮮明特征,在于作家與時代、現實的深度互動。隨著社會思潮更迭、歷史認知深化及自身閱歷增長,作家常常重新審視作品,通過作品修改達成與時代或現實的“二次對話”。莫言《天堂蒜薹之歌》標題的修改及回改過程,體現出作家對文學與現實關系的進一步思考。初刊、初版本小說原標題為《天堂蒜薹之歌》,題名含蓄,似有歌頌其實極具反諷意味;1993年北師大出版社推出時標題改為《憤怒的蒜薹》,作者通過修改后的標題,傳達出更為濃烈的憤怒情緒,立場態度更鮮明。八年后再版,又改回原標題,隱退了直白式的情感宣泄,回歸對文學與現實關系的深層思考。而《白鹿原》從初刊“檢驗本”、1993年初版“意圖本”到1997年獲獎“修訂本”,不僅是物質形態的版本迭代,更折射出陳忠實與編者在特定時代下思想、藝術心態的變化。陳忠實從被動調適到主動平衡的認知深化,正是作家與時代語境動態對話的生動印證。
出版制度、印刷技術、影視改編、網絡媒介等傳播載體與路徑的綜合變化,也會間接影響作家的修改行為,促進小說文本的成長與突圍。余華《活著》1992年初刊本原為中篇,因張藝謀電影改編需求,余華在參與劇本寫作過程中,對原初中篇的歷史敘述、故事情節及敘事節奏等進行了修改和調整,1993年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時,實現了由原初中篇到初版長篇的文本突圍。麥家《暗算》在早期所經歷的出版尷尬與文本成長歷程也頗為有趣。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本為最早面世版本,但此前作品以《暗器》為名投稿多家雜志均被退稿,最終刊發于同年10月《鐘山》增刊,形成“初刊本晚于初版本”的罕見現象,期間文本亦歷經調整。金宇澄《繁花》從最初的網絡連載本到紙媒修改,再到紙媒向網媒借鑒的互動過程中,也體現出其特有的“網-紙”互聯的版本新變問題。在新時期以來的文學語境中,小說家不再固守文本邊界,能在外部因素驅動下不斷適應與調整,最終實現原有文本形態的“突圍”,成為小說成長的一種可能路徑。
小說版本研究的學術意義
文藝理論家韋勒克和沃倫曾說:“在文學研究的歷史中,各種版本的編輯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一版本,都可算是一個滿載學識的倉庫,可作為有關一個作家的所有知識的手冊。”作品的版本演進不僅涉及物質形態改變,更內蘊著豐富的內涵與意義。長期以來,文學研究多以“定本”為核心,版本差異常被視為“次要信息”。但實際上,版本研究不僅能還原作家如何創作及修改的隱秘過程,更能為文學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與方法,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揭示文學經典的動態生成。傳統的文本解讀,往往聚焦于某一版本或所謂定本的主題、人物、結構、敘事等,容易忽略文本變遷過程中蘊含的“意義生成”,以版本視角切入小說研究,恰能打破視文學經典為“天生如此”的靜態神話。《小說變形記》通過呈現一部部作品如何從醞釀、雛形、手稿、初刊、初版到多次修訂的文本序列與完整鏈條,生動地呈現出《沉重的翅膀》《活著》《一個人的戰爭》《暗算》《繁花》等小說名作如何在不斷打磨、調整甚至論爭過程中的動態生成與成長。作家的修改,既是某個時期最鮮活和最敏感的文學表達,又能讓作品不斷適應新的時代語境,從而持續進入文學史視野。文學作品存在動態生成的現象,也為“重寫文學史”提供了某種可能和啟示。因文學史家版本意識的缺位,傳統文學史寫作長期依賴于對作品通行本或定本的描述,從而遮蔽了作品版本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既然文學作品本身存在動態的版本變遷史,文學史就應敘述而不能忽略并掩埋這種“史”,從而為重構豐富立體的文學史圖景奠定基礎。
還原小說修改的隱秘過程。小說家的創作及修改過程,往往因手稿流失、記憶模糊或作家、編者秘而不宣等原因而成為一種“文學傳說”,版本路徑則是進入作家“創作實驗室”的一把有效鑰匙。版本研究需要對作品誕生進行文本發生學考察,既要借助日記、書信、創作談等一手文獻,追溯小說的創作動機、靈感來源,也要通過比對匯校小說手稿、初刊本、初版本、修訂版等不同形態的文本,結合編輯審稿意見、作品出版檔案等當代文學稀見史料,實證性地還原小說創作及修改過程的關鍵細節。《小說變形記》針對一系列小說名作進行版本研究,試圖通過細致匯校同一作品不同版本在內容上的增、刪、改、調細節,勾勒出小說家藝術創造的演進脈絡,深入挖掘小說修改過程中的隱秘環節:從文字調整背后的情感波動,到情節增刪中的策略考量,最終盡可能還原出一份關于作家精神世界與藝術探索的連續“心電圖”,讓小說修改的隱秘過程不再是模糊的“文學傳說”,而是可感可知的實證存在。
開辟文學批評與理論闡釋的新維度。當作品因各種原因衍生出眾多修改本后,在歷史化文學批評語境中,“版本籠統所指”“版本互串”等問題就會嚴重削弱文學批評與闡釋研究的嚴謹性。在批評實踐中,版本不同會導致批評指向與結論的分野——即針對初版本的批評未必適用于改定本。可見,面對作品存在多版本的現象,批評家和研究者必須首先解決“以何為本”的核心問題——唯有明確批評所依托的具體版本,才能避免將某一版本的閱讀印象強加于另一版本,確保批評和研究結論的精準性。批評家和研究者版本意識的確立,恰好能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關鍵路徑。它或可推動文學批評跳出以往單一、固化的文本闡釋框架。這一轉向的核心,是對兩方面內容形成自覺反思:一是文本流動性,即版本演變中文本內容的增刪改調;二是闡釋歷史性,即不同歷史階段版本對應的批評語境。這種轉向不僅挑戰了以單一版本統攝作品所有闡釋可能的絕對權威,更能引導思考不同版本因文本內蘊差異而支撐的多元闡釋方向。
小說版本研究的路徑方法
在新的文學語境中,小說版本研究的路徑與方法,需打破單一研究范疇的局限,實現偏史料考據的“版本學”與偏深度闡釋的“文本學”的有機融合。可沿目錄、校勘、闡釋三個遞進維度逐步推進,構建兼具文獻扎實性與學理深度的研究框架。
構建版本譜系的清晰脈絡。借用傳統目錄學方法,全面經眼并搜集小說版本實物,確保所研究的作品眾本備具,涵蓋手稿本、初刊本、初版本、修訂本、定本等,有可能的話甚至還要納入刪節本、盜印本等特殊版本,避免遺漏關鍵版本信息。要嚴格鑒別版本差異,聚焦作家、編輯、出版者等“復數作者”修改導致的文本變異,篩選正文本或副文本有顯著差異的版本進入研究范圍,保證研究對象的有效性。《小說變形記》一書也詳細編制了新時期小說的版本譜系,結合書目查詢與實物研究,分析版權頁、序跋、修改說明等信息,繪制出新時期小說版本變遷譜系目錄,盡可能清晰呈現版本源流。
如果作家、編者仍舊健在,可以通過相應的訪談調查,深入了解作家修改已面世小說的原因、修改的內容等信息,為版本差異研究提供可信依據。
建立異文資料的完整庫藏。融合傳統與西方現代校勘學方法,并結合小說版本修改及演變實際情況,以匯校版本異文為核心,通過科學整理與分類,形成可以共享的版本異文研究文獻,為文本分析提供支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優先整理出版匯校本,將不同版本異文系統匯校,若受版權限制無法出版,則應以校讀記形式整理保存異文。如《小說變形記》中針對《白鹿原》《活著》等作品就完成了初刊本、初版本、修訂本等多版本對校記。還要分類固化匯校成果,按“實質性異文”與“非實質性異文”對校讀記內容分類,集成“小說版本修改異文資料匯編”,構建完整的異文資料庫。同時,還要保障資料公開共享,通過規范的異文整理,為作家研究、作品再解讀提供公開的文本文獻,解決學界版本研究文獻不足的問題。
挖掘文本演變的深層邏輯。引入文本闡釋學的方法,聯通版本與文本視域,從多維度解析版本變遷背后的文本規律與學術價值,實現從資料整理到學理研究的跨越。解析版本與文本的關系,明確小說不同版本其實就對應著不同文本,與古書“同本異文”有別,從而為文本解讀提供精準版本依據。聚焦文本與變本的關系,以“變本”(主動或被動修改正、副文本形成的異本)為核心,重點研究小說文本修改問題,厘清原文本與修改型變本的變異關聯。梳理正文本與副文本的關系,關注版本變遷中封面、插圖、注釋等副文本改動,挖掘副文本隱含的關鍵信息和闡釋空間,把握其對正文本闡釋的輔助作用。探究版本變遷與經典化的關系,將版本演變視為作品經典化的重要環節,通過版本研究確認佳作、拯救名作,拓展經典化研究路徑。分析異文對文本的影響,研究異文形成原因,以及異文對文本語義系統、藝術系統、文本本性的改變,明確文學批評與文學史敘述應秉持“敘眾本”的原則。
總而言之,作家的修改行為賦予了作品不息的生命力,而版本研究則是對這種隱藏的作品生命歷程的考古與探尋。一部作品的不同版本,也構成其自身的“微縮文學史”,這啟示著我們應該放下定本執念,以一種動態、開放和歷史的眼光看待文學及文學史,“小說版本學”也由此成為通往一個更真實、更開闊的文學世界的可能路徑。
[作者系湖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新時期以來長篇小說名作異文匯校與文本演變研究”(項目編號:22FZWB106)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