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之魄的發現者——評李育善散文集《商山草醫錄》
李育善是知名散文家。他出生于陜西丹鳳縣棣花鎮,是賈平凹地道的同鄉。李育善先后出版過《李育善散文集》《山里的事》《驚蟄之后》《走過丹江》等,獲過柳青文學新人獎和柳青文學獎。許多年前,我曾以《好山好水好鄉親》為題撰文評過他的散文集《山里的事》。他的《商山草醫錄》,是一部長篇紀實散文,寫的還是山里的事。或者說,李育善和秦嶺確有不解之緣,他是一個深愛秦嶺的“大山里的作家”。
我曾說李育善的《山里的事》寫的是“好人好事好鄉親”,而這部《商山草醫錄》則可以看作是《山里的事》的“升級版”。他寫的不僅是“好人好事好鄉親”,而且是山里有“一技之長”或有深厚民間文化背景的“中藥草醫人”“中藥采藥人”“中藥炮制人”等。書中有“穿越時空的王家成”“他說王家成”“我遇見的鄉間草醫人”“我遇見的山里采藥人”“商山里的中草藥”等10余部分,聚焦這一人物群體,作者對商山洛水大地上的民間草醫人、中醫人和采藥人等70多人進行了隨機采訪,客觀真實地再現了他們生活的前世今生,記錄了他們在民間行走和尋藥治病的經歷。這些人是秦嶺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是秦嶺的魂魄。李育善發現了這些人,就發現了秦嶺之魂。或者說有了這些人,秦嶺才更加巍峨,更加生動,更加深不可測。
書中詳細介紹了商山地區豐富的中草藥資源,用鮮活、生動的文字描摹草藥的特色和風情,記錄了許多生動的人物。其中,王家成大夫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想要采訪他時,他已去世多年,于是作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并訪談當年與他有過深度接觸的人,將書面記載與實地采訪相結合,讓王家成的形象“重新復活”。作者還采用“魔幻”手法,讓王家成以“自述”方式講述自己一生采藥行醫的故事,呈現了他早年艱難的學醫過程和傳奇的救治疑難雜癥的往事。他“看病是我的本分,一不收錢,二不要禮”的高尚人格分外令人感動。外號“張木匠”的骨科名家張青華大夫,雖然是中醫院的副院長,但為了保證療效,堅持親自采藥,把周圍的山幾乎跑遍了。85歲高齡的采藥人張京旺,“術業有專攻”,婦科、蛇咬傷、骨傷等,幾乎手到病除。在缺醫少藥的深山老林,這些行醫者就是懸壺濟世的民間華佗。
為了寫《商山草醫錄》,李育善和幾個同行朋友歷時四年,采訪了諸多行醫者和采藥人。這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其中甘苦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除了作品主體部分之外,《中草藥里的文學》是我最感興趣也最為感佩的。這一部分彰顯了李育善的文學修養以及他對中草藥和文學關系的熟知。《西游記》《紅樓夢》《詩經》《楚辭》以及諸多和文學有關的或相結合的作品如《本草詩箋》《藥名詩歌》《藥名閨情詩》等等,作者幾乎信手拈來,這是李育善寫作這本書的暗功夫,也是真功夫。如果沒有這樣的功底,要創作出這樣一部作品幾乎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李育善創作的題材和取材資源范疇,都處于“邊緣地帶”。在當代文學視野中,“邊緣文化”常因遠離主流敘事而面臨被遮蔽的困境,但在基層生活的作家貼近生活、直面生活,他們不僅是“邊緣文化”的發現者,而且是激活邊緣文化的重要載體。他用直白、樸素的語言還原了草醫、采藥者的日常生活,無論是90歲老草醫背著藥簍踽踽獨行的堅韌身影,還是30歲年輕草醫記錄偏方時的敬畏神態,抑或患者因草藥痊愈后質樸的感激之情,作者都沒有夸張地抒情,他的質樸恰如秦嶺般沉靜沖淡。同時,書中收錄的100多劑經方、偏方,并非以晦澀的專業術語呈現,而是附著在“治咳嗽用枇杷葉配生姜”“止腹瀉用馬齒莧煮水”等生活化場景中,讓原本屬于“小眾知識”的草藥文化,成為大眾可感知、可理解的內容,真正實現了新大眾文藝的旨歸。另一方面,《商山草醫錄》對“無名大眾”的深情關注,把草醫、采藥人從大山深處拉到了生活的前臺。這些人沒有響亮的頭銜,更不是醫學權威,也非文化名人,但在這本書中,他們的舉手投足都被如實記錄,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民大眾,他們是彌漫在深山里的秦嶺之魂。
(作者系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