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力如何貼地飛行——論周于旸的小說創作
小說是想象力的藝術,寫作者從生活的困惑出發,憑借想象力的翅膀凌空蹈虛——這種超拔構成了創作的不竭源泉。
2025-10-24
-
地方性書寫的嶄新嘗試——評周宏翔《當燃》
近年來,從“新東北作家群”到“新南方寫作”,小說中的地方性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
2025-10-24
-
《我是寨子里長大的女孩》:用最自然的方式打開“內心的房間”
近年來,個人非虛構寫作之風蔚起,構成了“素人寫作”競相表達的舞臺。
2025-10-24
-
陳樸《從修剪工到群眾演員》:一位素人作家的10年漂泊之書
陜西青年作家陳樸最新出版的非虛構作品《從修剪工到群眾演員》,以2004年在果園當修剪工為開篇,到2013年找到穩定工作前當群眾演員的嘗試為結束,按照時間邏輯串聯起自己10年間的打工經歷。
2025-10-24
-
李天奇《隨?!罚涸陟`動的語言中釀造詩意
《隨海》是00后詩人李天奇臨近畢業這年出版的詩集,共分為3個專輯,分別是“鶴云游”“天知曲”“海無聲”,其中不僅包含山水江河、白云牛羊等自然風物意象,還收錄了大量具有獨特辨識度和當地特有元素的詩歌,尤以行吟武漢的詩歌居多。
2025-10-24
-
董曉可:在痛與暖的褶皺間打撈微光——評畢海林的中篇小說《白金戒指》
董曉可,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2025-10-23
-
愛的詩意哲學:論何向陽的詩歌
摘 要 大愛與善意的品格,是當代著名女詩人何向陽四十多年來詩歌創作追求的主旨內蘊。
2025-10-23
-
側寫、深描與“微寫實”——論《親愛的人們》的敘事藝術
摘要:作為一部鄉土小說,《親愛的人們》主要以側寫歷史和深描日常等“微寫實”筆法,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文學具有的美學風范。
2025-10-23
-
張學昕:再說短篇小說的“肋骨”
回顧之前我與作家李洱關于短篇小說的對話,仍覺有許多意猶未盡之意。
2025-10-23
-
臧晴:短篇小說的“缺”與“滿”
短篇小說的“短”,既是一種文體約束,也是一種美學選擇。
2025-10-23
-
透過雨聲書寫生命的韌性——讀中短篇小說集《雨一直下》
萬寧的中短篇小說集《雨一直下》共收錄12篇作品。
2025-10-22
-
《戰友獵影》:生命與技術的對話
蔡宗武短篇小說《戰友獵影》,是在南海的礁石與浪沫之間,展開的一場關于生命溫熱與技術冰冷的深刻對話。
2025-10-22
-
《麥田里的磕頭機》:傳統與現代的交織
潘采夫的散文《麥田里的磕頭機》,主要突出“麥田”與“磕頭機”兩個意象,此間縮影著作者對故鄉小濮州深切的生活體悟與情感記憶。
2025-10-22
-
《里斯本丸悲歌》:歷史的銘刻與人性的洞察
曾有情、張子影聯袂創作的長篇小說《里斯本丸悲歌》,與楊怡芬的長篇小說《海上繁花》、電影《東極島》取材異曲同工。
2025-10-22
-
在細微處“行走”——談王江江的詩歌
王江江的詩作總讓人想起夜晚,沉靜、幽深、純粹。
2025-10-22
-
《李大釗年譜》:二十年磨一書
2021年7月,由中國李大釗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北京大學校史館副研究員楊琥著、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釗年譜(上、下冊)》榮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我有幸爭取并組織了該書的出版工作。
2025-10-22
-
《紫山》:在大敘事中實現創傷的自我救度
《紫山》是孫惠芬繼《尋找張展》之后的一部新長篇小說。
2025-10-21
-
你來人間一趟,要看看太陽
在日常碎片和心靈起伏的串聯中,《我還沒有爬過長城》細膩展現了“后青春”時期青年一代的生存境遇和精神成長。
2025-10-21
-
抒情·荒原·糾纏——格非《登春臺》讀札
格非早年以先鋒小說家的姿態而聞名,在極具革命性的敘事形式實驗中不斷表達歷史與記憶、自我與時間等經典母題,與馬原、洪峰、扎西達娃、蘇童、余華、孫甘露等人一起,共同推動了1980年代“先鋒文學”的崛起。
2025-10-20
-
“為時代打節拍”的寫作——評《英歌飯》
生于潮汕、完成了《歸潮》之后的陳崇正,繼續寫出“英歌舞”題材的小說《英歌飯》,這對于熟悉陳崇正創作生活的讀者而言,不會感到意外。
2025-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