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界如何應對新媒介帶來的文學革新 ——評周才庶《跨越與交互:新媒介文學的審美經驗研究》
在當前從書寫—印刷“文化型”向數字“文化型”劇烈轉型的過程中,人類文化生產和人們的審美感知方式、感覺結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如何理解數字“文化型”中的文學發展、審美經驗新變及其給當代文學理論話語建設提出的新問題?這是當前文學理論評論界需要深入思考的議題。《跨越與交互:新媒介文學的審美經驗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正是作者周才庶多年來對此議題進行深入思索之后的學術成果。
《跨越與交互:新媒介文學的審美經驗研究》全書分為六章,立足于新媒介文學現象,系統梳理了媒介演進與新媒介文學形成的現實與理論依據,以跨學科視野、數字媒介視角對新媒介文學審美經驗的裂變進行了深入辨析與歸納研究。
該書先對媒介演進與新媒介文學的形成進行了回顧,并在梳理與反思中西方審美經驗理論的基礎上,指出應關注審美經驗理論的媒介向度,重構文學的審美主義,以闡釋數字時代審美經驗的美學內涵。該書對新媒介文藝審美經驗的探討,具體從文本形態、創作經驗與接受經驗三個方面展開。在文本形態方面,作者分析了新媒介文學的復合文本形態,認為新媒介文學的文本形態從單一的文字文本演變為了印刷文本、網絡文本、影像文本等多種形態的復合。就內部而言,印刷文本呈現出“淺劇情”和“圖像化”敘事傾向,網絡文本具有交互性與懸念敘事特征,影像文本著重于文本復合性與視覺表達。同時,多種媒介形態為不同文本的跨媒介改編提供了便利。在創作經驗方面,作者主要分析了書寫—印刷文學創作呈現出獨立化與功利性兩種生產模式;網絡文學寫作形成了動態的文學表達樣式,簽約作家的商業化寫作帶來了創作群體重組和創作經驗擴展;影像藝術呈現出高度集體化生產的特征,必須直面藝術創作與商品經濟的博弈等。另外,新媒介文學創作領域也存在作家進入影視場域等跨界行為。在審美接受方面,作者對不同媒介文本下的獨特受眾審美心理進行了分析。書寫—印刷文本的閱讀呈現出古典式的“靜穆”與現代式的“沉浸”等狀態,可以區分為職業閱讀和大眾閱讀兩種模式;網絡文學的閱讀側重動態交互性,用戶體驗呈現出“介入式”特點;影像文本的觀看強調立體化、綜合性的感官體驗,產生了后人類審美體驗,但也存在盲目性的群體效應。媒介變遷讓世俗化的接受經驗得到了顯著拓展。以新媒介文學的新型審美經驗為基礎,該書還對新媒介文學的文論話語建構進行了探索。書中提出,新媒介文學的文論話語要將新媒介文學的審美經驗與中國文藝的特性納入建設,形成多方理論合力,以提高文論話語闡釋力。
該書展現出豐富多元的理論視野、合理的框架結構與較為深入的理論思考。在理論視野上,該書注重資源的多維整合,在與麥克盧漢的媒介環境學思想、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鮑德里亞的擬像理論、克里斯蒂娃的互文理論、海爾斯的后人類思想等理論的積極對話中,構建了媒介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在吸納傳統審美經驗理論的基礎上,該書以媒介為向度勾連起新媒介文學從生產創作、作品呈現到讀者接受的審美經驗全過程。該書涵蓋新媒介文學審美經驗研究的多個方面,包括媒介演進、文本形態、創作生產經驗、受眾審美心理和文論話語探索等,揭示出了審美經驗在媒介變革下的新特征。在理論反思上,該書對新媒介文學的多面景觀與審美經驗變奏進行了深刻思考,注重理論研究的實際運用,激發了理論對實踐的闡釋生命力。它將思辨的理論分析與現實的審美活動解讀相結合,涉及對網絡小說、影視改編作品等各類新媒介文學作品的文本細讀與實例分析。
該書具有緊跟時代的問題意識與理論自覺,所探討的諸多理論命題均為當前中國文論界亟待解決與闡釋的重要問題。例如,新媒介對于文學的建構問題。多種媒介的并存與競爭帶來了文學的疆域延伸與模式更迭,發揮著物質性與符號性功能,為新媒介文學的出場提供了現實起點。媒介物質主義進路為新媒介文學的確立提供了邏輯依據。書中對各類新媒介文學文本的多元創作主體與創作經驗、復合文本形態與交互式、融入式的接受經驗進行了具體闡釋。再如,新媒介文論話語的建設問題。作者提出新媒介文學的文論話語應以文學作品為本體、以作品的審美特性為重要原則、以中國特色為旨歸,進而形成與現實基礎相適應的文論話語建構。
就媒介文藝學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而言,《跨越與交互:新媒介文學的審美經驗研究》通過多元視野構建了新媒介文學審美經驗的分析框架,對新媒介文論話語建構進行了本土化探索。這一探索無疑是有益的,但伴隨人工智能的文藝實踐正面臨新一輪的布局與挑戰,對此,該書的回應力度還是有限的。期待作者在下一個階段能夠取得新突破,在媒介文藝學方面取得更加富有創新性的學術成果。
(作者系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