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之山:祁連山詩歌史》:穿越時空的心靈共振
寫過《空城紀》等歷史小說的邱華棟再次以筆為刃,剖開祁連山兩千年的文化肌理,捧出跨文體作品《文學之山:祁連山詩歌史》。
2025-05-21
-
馬建農:我做了三十五年的總編輯
2025年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我徹底結束了自己40多年的職業生涯,進入完全退休狀態。
2025-05-21
-
《旅行人信札》:錦繡河山間的青春壯游
《旅行人信札》是一場“壯游”的見證。
2025-05-21
-
柳岸《天下良田》:端穩中國飯碗 書寫天下良田
周口作家柳岸創作的長篇小說《天下良田》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和河南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
2025-05-21
-
回歸小說創作的基本法——詩人喻言的小說創作
喻言在寫詩的同時,又寫起小說來。
2025-05-21
-
《一幕光影》:平凡人生的一幕光影
作為一位傳統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作家,張學東的創作一直緊盯現實生活,以文學虛構的形式表達對當下社會種種問題的關切與思考;同時,帶有自我生命經驗的歷史與記憶,亦是其豐厚的寫作資源,在近年出版的長篇《西北往事三部曲》中,張學東以深邃的歷史視角、生動的敘事筆觸,展現了西北邊地的風土人情、社會變遷與人情冷暖。
2025-05-21
-
愛情包裹起來的孤獨和悲傷——讀樊健軍《莫爾德頌歌》
先請小說中的人物阿燃來解釋一下篇名:它是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一首插曲。
2025-05-20
-
尋找生命停歇的“異托邦”——讀樊健軍《東山隱》
畫家高更在遠離文明社會、隱居塔希提島時,創作出了世界名畫《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對生命的起源、本質和歸宿進行了終極追問,也表征著人類共同的生命認知需求和探索意識。
2025-05-20
-
當代徐霞客 走讀大運河——記胡孟祥先生
我和胡孟祥先生結緣是在2023年。
2025-05-20
-
從晚清研究學者到晚清歷史專家:存史求真,遠比書寫更重要——賈英華
在泛黃的史料與鮮活的口述之間,有一群執著的歷史“擺渡人”。
2025-05-20
-
徐福偉:“新津派文學”之“人與城的現代化”審美對照——以林希《沽上紀聞》為例
作為一名《小說月報》的編輯,時刻身處當下鮮活的小說現場,在泥沙俱下的小說河流中淘洗佳作,以此梳理相關文學現象,進而發出個人化的聲音,這已成為我的一個工作慣例。
2025-05-20
-
“游俠”杜甫的文學再造
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文學再造,蜀地都是杜甫研究的重鎮,成果也非常豐富。
2025-05-20
-
向悠久的文學傳統致意——讀龔曙光《樣范》
在長沙獲贈龔曙光的新著《樣范》,讀其中的篇什,如他描述蔡測海、韓少功、何立偉的文字,瞬間將我帶入不同年代的記憶中。
2025-05-20
-
程千帆的文學批評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摘要:程千帆的文學批評思想產生于20世紀中國學術由傳統到現代轉型的大背景中,它根植于中國學術傳統又富于鮮明的時代特征。
2025-05-20
-
早慧青年的邊緣想象——淺談楊知寒的小說創作
一 2023年10月24日,29歲的楊知寒憑借小說集《一團堅冰》摘得第六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首獎,這是楊知寒投身純文學創作以來獲得的最具知名度的獎項。
2025-05-20
-
被困住的女性——馬南小說創作中的性別困境與文學表達
在當下公眾認知場域中,“女性”一詞早已超越生理性別的范疇,演變為一個充滿張力的文化符號。
2025-05-20
-
《綠色的骨頭》:金色的黃昏之后有漫漫星夜
小說《綠色的骨頭》(2025年2期《鐘山》)無疑又是一群歷史洪流中的無名者、世俗眼中的“失敗者”故事,數字媒介席卷之下的紙媒衰落,是這個故事的背景。
2025-05-20
-
我是誰?不知道——評范小青《漂去漫山島》
范小青的小說集《漂去漫山島》,好看。
2025-05-20
-
后烏托邦時代的精神挽歌與存在之境——論“江南三部曲”對《紅樓夢》的創造性轉化
一、研究與創作的互文: 內在超越的認識論及敘述機制、意象 作為一個學者型作家,格非的文學批評與其自身創作存在互通之處。
2025-05-20
-
幼獸迷途,回首自省——馬笑泉小說論
馬笑泉自《紅蛇男孩》(1999)登上文壇后,其小說創作在題材方面存在明顯不同的序列:縣城青年、銀行、巫儺文化、武術文化,最新的作品又聚焦于現代城市生活。
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