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明煒:AI時代的科幻、詩歌與呼吸
一、挑戰 因為過去二十年都熱衷于閱讀(以及研究)科幻——或因為五六歲時就看過美國科幻片《未來世界》(Future World),其后沉迷于日本動漫《鐵臂阿童木》,像人工智能這樣的概念,對于我來說從來都不陌生。
2025-09-10
-
拓寬國際視野 書寫人性光輝
長篇小說《到中國去》以多線交織的敘事,講述羅森、理查德醫生在德國納粹的迫害下被中國接納庇護,并且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革命歷程與壯闊人生。
2025-09-10
-
展現詩人開放型的文化人格
霍俊明的《九葉傳》融詩歌史研究與文學傳記于一體,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九葉詩派”的研究進行獨具個性的拓展與推進,有著歷史重寫的重要意義。
2025-09-10
-
以文學筆墨為師者畫像
尊師重教是我們的優良傳統。
2025-09-10
-
中國文學何以“現代”——評《現代的形成與拓路——百年中國文學與當代文化建設》
新世紀以來,陳曉明一直致力于中國當代文學歷史的敘述自洽。
2025-09-10
-
一面永遠不朽的歷史明鏡——重溫老舍長篇小說《四世同堂》
關于《四世同堂》,老舍說:“我自己非常喜歡這部小說,因為它是我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書。
2025-09-10
-
散文研究的執著——讀王必勝《矮紙閑草》
當今,畢其功于一役,專注研究散文創作與理論的人不多。
2025-09-10
-
“以冷寫熱”的生命之書——評《我深愛著的涼薄人間》
“涼薄”常被用來形容世態炎涼或人情寡淡,但在黎凜的詩集《我深愛著的涼薄人間》中,這個詞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
2025-09-09
-
月亮為什么會失眠——評《失眠的月亮》
《失眠的月亮》是作家時曉發表在《十月》2025年第3期上的一個短篇小說。
2025-09-09
-
一位文學評論家的“修辭立其誠”
一連幾天,我都在閱讀河北作家劉江濱新出的文學評論集《且聽穿林打葉聲》,激賞與回味之余,頻現于腦際的,是《易傳·文言》里的“修辭立其誠”。
2025-09-08
-
自戀、自強與自救——談談和文學有關的“我”
一、自 戀 依我之見,以文學為業者,多少都有點“自戀”。
2025-09-08
-
北方左翼文學青年的救亡史詩
北方左翼作家聯盟(后文簡稱“北方左聯”)的文學實踐與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抗戰救亡運動同頻共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進步文藝刊物和報紙副刊扮演了重要角色。
2025-09-08
-
又見短句——讀惠憶近作兩篇
近幾天讀完惠憶的小說《大數據愛情》和《淤青》,突然冒出一句話:又見短句!湊巧這句話同樣是短句!十多年前,筆者寫過一篇文章,題名《阿城的短句》。
2025-09-07
-
《巴克圖往事》:用小說解開邊城的歷史密碼
古爾圖長篇小說《巴克圖往事》是一部反映新中國成立前夕邊境小城——新疆塔城各族人民在內憂外患的大動蕩中求生存、謀發展、在不斷抗爭中追求美好生活的長篇小說。
2025-09-07
-
從滬上煙火叩響歷史脈搏——讀《報人本色——周瑞金傳》
老報人周瑞金,以上世紀90年代初策劃“皇甫平”評論著稱。
2025-09-07
-
烽火征程:馬識途的抗戰記憶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同時也是有“中國當代文壇常青樹”之稱的馬識途先生110周年誕辰。
2025-09-07
-
《生死危城》的文本造形
某種意義上,非虛構是一種權宜之計的命名,否定式,而且寬泛得仿佛沒有外延與邊界,每一個有志于非虛構創作的作家,必須用自己的探索和實踐進行肯定式的形式構建。
2025-09-07
-
克蘇魯的“不可名狀”與詩的“可感之途”——評倪湛舸詩集《銅與糖》
20世紀初,H.P.洛夫克拉夫特在打字機上給《克蘇魯的呼喚》開篇時,肯定無法料到,這個“不可名狀、不可理喻”的舊日支配者,近百年后會成為倪湛舸用詩歌叩問存在的獨特象征。
2025-09-07
-
長篇小說《相聲演義》:為曲藝藝人群體畫像
藝人群體與文學藝術的深度關聯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國故事”,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且誘人的寫作課題。
2025-09-07
-
《現代的形成與拓路》:當代性與敞開的“百年中國文學”
如何從整體上評價近百年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這是文學史難題,更是理論難題。
2025-0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