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長的告別——關于趙雨中篇小說《橋頭嚴》
當一個作家開始敘寫童年與故鄉,那往往是他探索建立自己寫作根據地的開端。
2025-09-12
-
愛在語言止步處——讀韓東《寵子》
“打噴嚏”本是狗狗情緒激動時的自然生理反應,在韓東的短篇小說《寵子》中,這一細節不僅構成了推動敘事的關鍵轉折,也是一個超越物種界限的“情動”(affect)瞬間。
2025-09-12
-
山與云之間的女性辯證法——讀《山那邊是云》
貴州作家鄭欣的小說《山那邊是云》發在《十月·長篇小說》2025年第3期。
2025-09-12
-
一曲“海之子”的吟誦——讀詩集《福歌與晚舸》
在我以評論當代小說為主的批評生涯中,讀詩評詩的嘗試和經驗很少。
2025-09-12
-
鄉土寫作的新路徑——評唐慧琴中短篇小說創作
唐慧琴近幾年的中短篇小說創作,面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北方鄉村社會,以生活流的敘事方式講述正在發生的鄉村故事,摹寫普通老百姓在新的經濟模式和價值觀念中復雜的倫理情感狀態,呈現文明轉型中鄉村生活和鄉村主人公們裂變中的成長。
2025-09-12
-
《月亮山下》:泥土中長出的詩行
董順學將60余萬字的長篇小說《月亮山下》題贈于我,這份承載黃土高原四十載歲月積淀的文學厚禮,既是一份知交間的信任,更構成沉甸甸的精神契約。
2025-09-12
-
向深厚的歷史感挺進——讀長篇小說《太行賦》
阿寧善于處理都市題材,尤其長于刻畫知識分子形象。
2025-09-12
-
雖不夠“科幻”,卻寄托著“光明曙光”
如果用當下的評判標準來審視《貓城記》,就“科幻”而言,這部小說多少會顯得有點“不夠格”。
2025-09-12
-
語言自治的意義——讀寧肯
拿到寧肯的散文自選集《一條河的兩岸》,忍不住想說幾句話。
2025-09-11
-
櫻桃樹下的生命獨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當我讀完散文集《櫻桃樹下的思念》最后一頁時,才發現長安的月光帶著歷史的一絲涼意,正透過窗戶,在我攤開的書頁上洇出一片銀白。
2025-09-11
-
百合《素錦的香港往事》:當“流蘇”入住香港之后
我之所以會在一堆書目中選擇《素錦的香港往事》來進行閱讀,完全是因為它的題目。
2025-09-11
-
遼京《有人跳舞》:貼緊現實土壤的書寫
近來在網絡上經常看到讀者盛贊遼京的小說,這位能夠做到在社會層面形成一定影響力的小說家,令我十分感興趣,便買來了短篇小說集《有人跳舞》,讀來感悟到了遼京對于小說的把控力。
2025-09-11
-
劉艷:文化傳承視域中的《聽漏》及其敘事探索
劉醒龍的長篇小說《聽漏》(1),有著46.3萬字巨大體量篇幅,卻不是那種被作家故意制造出“間隔和停頓效果”、炫技般講究小說不好讀,以至于令讀者常常要停下來以“好好地理解這部小說”類型的作品(2)。
2025-09-10
-
中國故事、中國文法與中國情感——由賈平凹《河山傳》探討一種“中國性敘事”的可能性
內容提要 賈平凹始終致力于思考和書寫當下現實,講述“中國故事”,為當代文學開拓新鮮的文學資源。
2025-09-10
-
跨文化語境里的成長之路——《山那邊是云》的啟示
作家鄭欣幾年前曾出版過革命歷史長篇小說《百川東到海》,以一個唐姓豪門家族由盛而衰為歷史敘事主題,形象反映百年建黨歷程和偉大精神。
2025-09-10
-
場景、行動域與意義表征——劉醒龍《聽漏》空間敘事論略
一 繼《蟠虺》之后,劉醒龍“青銅重器系列”的第二部《聽漏》(1)面世了。
2025-09-10
-
“新山鄉巨變”中普通人的精神成長史
馬金蓮七十余萬字的長篇小說《親愛的人們》在體量上厚重而遼闊。
2025-09-10
-
實地踏勘前提下的文化抗戰書寫——關于《綠色的火焰》
202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2025-09-10
-
幽藍之境的生命風景——雷默《水手》論札
雷默在寫作《水手》(人民文學出版社2025年出版)時“曾試圖用不同的顏色來結構這部長篇,而來自太平洋深處的迷人氣息確實一直縈繞在我周圍,這是一種神秘莫測又令人心馳神往的氛圍”,雖然小說并未如此呈現,但對色彩的敏感還是保留了下來,比如小說第一章“幽藍”賦予大海更深沉、玄遠、神秘和悲郁的氣質,也符合主人公在橫跨太平洋的兩年漂泊中所領略到的別樣人生況味。
2025-09-10
-
“非家”中的女人們——讀大水《鋒面》《流水線》
在小說藝術中,時間與空間構成了敘事的基本維度。
2025-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