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故事與抗戰記憶 —— 從《支山》到《銅墻》
云舒最擅長“金融”故事的編織,她的小說始終保持著一種獨特的文本風格,行業術語的剛性框架與人性本真的柔性流動間暗藏著起伏跌宕的人生故事和生活況味,令讀者沉浸其中。
2025-10-15
-
中國詩歌的田園試驗與時代在場——評許嵐詩集《中國田園》
東坡故里四川眉山,是個文脈厚重、人才輩出的寶地。
2025-10-15
-
以對談方式探尋文學智慧
文學訪談錄《痛苦是條蟲》(中信出版集團2025年8月出版)的署名作者雖然是麥家,實際上卻是由麥家與眾多訪談者以對話的方式共同完成的。
2025-10-15
-
人機互動中強化人的創作主體性
當人工智能寫出“醉客忽擲銀河碎,此乃故鄉最后沙”的句子,當大語言模型直指人類認知體系的底層邏輯時,人類面臨的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文化的轉向。
2025-10-15
-
新時代文學的新大眾表達
9月23日,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東文學館舉行。
2025-10-15
-
“分岔美學”、現實迷思與成長敘事
人生初始階段,大約都會有過對于“天邊外”世界的無限憧憬。
2025-10-13
-
雜物間里的畸零人——黑鐵《咖啡》讀后
一種真實又持續的可見性,確保權力自動發揮作用。
2025-10-13
-
傳統何以且如何復興——關于“新世紀文學”的一個視角
觀察“新世紀文學”,必然要處理其與之前文學傳統的關系,這便涉及“大傳統”和“小傳統”,以及當下文學背景與前史的關系,但這個聯系不具有特定性。
2025-10-13
-
把生活掰彎——評劉汀組詩《一塊木屑只能愛離它最近的火》
1 詩與詩是不同的。
2025-10-13
-
申霞艷:世界視野中的當代中國海洋敘事
一 深圳微縮景觀及其世界想象 在《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將文學時間從政治時間中松綁:“所謂‘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就是由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的至今仍在繼續的一個文學進程,一個由古代中國文學向現代中國文學轉變、過渡并最終完成的進程,一個中國文學走向并匯入‘世界文學’總體格局的進程,一個在東西方文化的大撞擊、大交流中從文學方面(與政治、道德等諸多方面一道)形成現代民族意識(包括審美意識)的進程,一個通過語言的藝術來折射并表現古老的中華民族及其靈魂在新舊嬗替的大時代中獲得新生并崛起的進程。
2025-10-13
-
《甲流》:情感素描與藝術留白
秋日里,收到喬林生(筆名萬綠)寄來的一冊《北京文學》,其中有他的中篇小說《甲流》。
2025-10-13
-
學院派的王彬教授紅學觀點的正與誤
王彬先生是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學術執行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2年畢業于首都經貿大學。
2025-10-13
-
張愛玲的文學史評價及創作啟示
眾多評論家都盛贊張愛玲(1920-1995)作品的藝術技巧,凡是讀過她作品的人都會被其奇麗風格所吸引。
2025-10-13
-
《師友記》的三種讀法:透過一層 更得真味
莫礪鋒先生的新著《師友記》,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刊梓行。
2025-10-13
-
攜史觀載問題,文學答辯的新徑
文史隨筆的寫作,竊以為作者的史觀和問題意識是兩個最為重要的選項,最后才可能是材料、結構和文筆。
2025-10-12
-
死亡的閉環與命運的輪回——評羅偉章《紅磚樓》
羅偉章的長篇小說《紅磚樓》將目光聚焦于文學圈,是對文學本身的書寫,具有強烈的“元文學”意味,也是文學死亡論的具象化呈現,個體的死亡與文學的死亡交織在一起。
2025-10-12
-
地域性寫作:雙重困難或雙重可能
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個基本事實:1998年出任《科幻世界》主編的阿來扶持了一大批科幻作家。
2025-10-12
-
以人物塑造映現大學人文生態——讀《赴考》
大學在一個國家的文化與科技發展中的作用與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2025-10-12
-
《造車記》:事業與情感的雙重透視與書寫
哲貴中篇小說《造車記》(載《收獲》2025年第5期)所講述的故事,一如既往地發生在作為他文學地標的信河街。
2025-10-12
-
重審AI時代人文在場的意義
當下的科技浪潮與科技話語席卷全球,就連一直以推崇和重視人文教育而聞名于世的一些大學,如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紐約大學等,近年來也開始大幅度地減少了人文課程,有的甚至還縮減或停招了文學、歷史學和政治學等專業領域的研究生。
2025-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