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學的新大眾表達 ——名家共議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
9月23日,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東文學館舉行。論壇以“新時代文學的新大眾表達”為主題,探索在數字時代與社會轉型背景下,文學如何突破傳統傳播邊界,以更鮮活、包容、互動的形式融入大眾生活。
論壇上半場,王蒙作主旨發言,深情回顧了近半個世紀以來和歐陽山、陳殘云、秦牧、黃慶云、陳國凱、金庸等粵港澳文學名家們的交往,表達了對他們的敬意和思念。王蒙表示,相對于政治、經濟、軍事等,文學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它直接關乎人類心靈的表達,并且彰顯著精神的活力。對于“大眾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作品,剛出來的時候不那么“大眾化”,可過了100年,“它比當初那些大眾化的還大眾化”。這就要求文學有生活性,作家能夠把生活心靈化,能夠基于生活記憶和經驗創造出新的愿景、新的見解。文學不但要有“現實性”,而且還要有“跳躍性”。經典作品所表達的東西,往往達到了一種“極限”。希望今天的作家也能創作出越來越好的作品,文學可以實現跨區域的深度交流。
會前,廣東省作協向王蒙贈送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作品》雜志1978年第7期原件,該期刊登了王蒙復出的首篇作品《最寶貴的》,該作獲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是王蒙創作生涯的標志性事件。王蒙當天早上重讀當年的作品時潸然淚下,這一份對文學的深情令人動容。
邱華棟在論壇上表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6年多來,廣東省作協牽頭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聚焦文學精品創作,產生了“新南方寫作”“新大眾文藝”創作等現象,形成了粵港澳大灣區作家群,一系列優秀作家作品摘取國家級文學獎項,展現出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稱的文學氣象。希望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向陽而行,同根源繪好同心圓,通過文學的方式以情換情、以心換心、潤物無聲,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凝聚磅礴的力量;向新而進,新動能譜寫新華章,努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孕育催生更多深入人心的時代經典;向融而強,大灣區造就大文學,形成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大灣區文學氣派、美學風范,讓世界讀懂中國、讀懂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新高地。
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說,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6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已經發展成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成為我國文化資源最豐厚的區域之一。繼往開來,登高望遠,我們要以文學之名、灣區之義,三向奔赴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共同體。一是推進“硬聯通”,筑牢“文匯灣區”的硬支撐。倡導實施“文匯灣區”工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加強粵港澳三地文學設施聯通合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發揮1+1+1>3的作用,加快形成文學新質生產力,讓文學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二是推進“軟聯通”,厚植“灣區文學”的軟實力。積極探索符合文學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活動方式,逐步建立符合時代要求和文學創作規律的制度體系。樹立“大文學觀”,發揮三地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文產強的優勢,推進工作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創新,培育新興文學業態,探索破圈跨界之道。三是推進“心聯通”,架設“人文灣區”的連心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嶺南文化為根基,弘揚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繼續以文學方式筑牢“連心橋”,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凝聚人文灣區的精神動能。她表示,經過6年的不懈努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已經成為粵港澳三地文學共建共享的平臺,大灣區內外作家交流互鑒的盛會。
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江揚在致辭中說,香港文學以其融合中西、貫通古今的獨特氣質,在中華文化的宏大殿堂中始終占據著一席之地。香港文學的新大眾表達應該根植其獨特的雙語境甚至多語境的生態,并以此轉化為跨文化傳播的橋梁。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突破地理空間的限制,構建虛擬與現實的“重疊都市”。必須堅守人文精神的內核,在商業浪潮與流量邏輯中保持清醒。期待香港文學能以它一貫的靈活、開放與韌性,打造出既具本土特色又具時代氣息,既能深入本地社群又能連接整個世界的新大眾表達范式,為中華文化繁榮注入新的充滿活力的“香港動能”。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中葡文化交流專委會副主任姚風談到,“新大眾表達”中的“新”字很重要,它絕非簡單的技術堆砌或形式炫技,“新”體現在新媒介、新范式和新關系這三個層面。自2018年廣東省作協提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倡議以來,連續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峰會已經成為推動構建大灣區文學體系的發展平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學形象日漸清晰。要深入理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建設的內在關系,推動澳門成為大灣區文學揚帆出海的啟航地,繼續探索建立大灣區文學恒常聯動機制。
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馬文運表示,雖然地分南北,海派文學與嶺南文學風格各異卻心意相通。兩者都地處江河入海口,深受水文化的滋養,具有開放包容的胸襟,都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參與者。文學中始終回蕩著時代變革的強音,肩負著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使命。推動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互動交流合作意義重大,前景廣闊。
浙江省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葉彤說,浙江地處長三角地區,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和中國革命紅船的起航地,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綿延文脈文韻。大灣區與長三角雖地理相隔,卻因共同的文化基因而血脈相通,地域的特色恰恰構成了互補的情形、互補的精彩,倡議“以筆為犁,深耕合作沃土;以文為橋,共繪時代新篇”。
畢飛宇以閱讀為切入點,提出全民閱讀對于一個小說家來說是件歡欣鼓舞的事,每個人在手機上閱讀,對這個時代、這個民族而言是一個宏大而美好的現象。但是缺乏思考、沒有難度的閱讀對作家來說是不可靠的,會使他們不能為讀者或者說新大眾文藝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閱讀如登山,我們需要付出精力克服困難,才能增強肌肉能力、負重能力,提升靈活性和韌勁。”
麥家在主題演講中講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從自己年輕時在部隊工作的經歷談起,通過夜晚彈棉花的聲音引出小時候的記憶。他認為,寫作就像“給心靈彈棉花”,作家需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匠人,要有手藝精神,不能貪多求快。另一個是此前在成都與文友交流海明威的《乞力馬扎羅的雪》,談到寫作就像是一項競技運動,“每一個寫作者都是心靈的運動員,是一個開拓者、一個生活的創造者,作家的存在、寫作、閱讀,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東西圍繞新時代文學的新大眾表達談了三點感想。一是新大眾表達會帶來怎樣的寫作變革。不管什么人群,用什么樣的表達,寫作終究依靠的還是大腦與人性,大腦寫作者完全能記住自己的寫作內容,并堅信自己擁有寫作主權,這種體驗與感受是寫作者走向寫作道路的初心。二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找到有價值的寫作靈感。無論表達方式如何變化,直面現實仍是寫作獲得價值的根本,直面現實的寫作是經過觀察、思考后并加以提煉、概括的寫作。三是怎樣處理好敘事的多樣性與獨特性。這既要敞開胸懷接納,又要保持各自特色,只有這樣才能取長補短,文學世界才會豐富多彩。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在主題演講中認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新大眾文藝是在一個社會轉型、技術發展倍速、物質極為豐足、人們精神生活需求激增背景下的新時代的文藝。文藝創作的底座越厚,文藝創作的塔尖越高。在夯實基礎、激發活力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更多主動作為,讓活力迸發,讓創新涌動,讓新大眾文藝創作高質量發展。
論壇下半場,彭學明、韓敬群、賈夢瑋、朱志華、林琳、黃德海、張楚、李浩、哲貴、何同彬、林森、曾攀、劉艷、三三、賀仲明、郭冰茹、唐詩人等作家、學者共同圍繞論壇主題進行研討。大家表示,文藝創作歷來不缺大眾表達,新大眾表達不斷拓寬著文藝疆域,讓文藝的星空更加燦爛。新大眾文藝具有創作主體全民化、傳播渠道網絡化、消費互動化等特點,以短視頻、微短劇、網絡小說、直播文藝等形式流行。這些創作打破壁壘、釋放創造力,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多樣化精神需求。作為文學創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進一步重視經驗對于文學創作的重要性,創作出更多富有生活氣息、時代氣象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