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派文藝”的多元發展
“閩派文藝”從未脫離時代脈動,始終以多元形態勾勒地域精神,在詩歌、散文、戲劇、小說等領域形成獨特脈絡,更以鮮明的批評品格為中國文藝版圖注入鮮活力量。
中國新詩誕生百年之際,為梳理福建詩歌脈絡、展現本土詩人風貌,曾創作長詩《木蘭溪》的倪偉李與沈丙龍聯袂編纂《福建詩歌精選》,力求為福建詩歌整理一份真實的檔案,為后人研究提供翔實可靠的資料。在福建詩壇,多元風格始終并行生長:有人的詩歌融合現實主義的厚重與浪漫主義的靈動,自成氣象;有人的作品則避開淺露與晦澀的兩極,以細膩獨特的表達形成辨識度,成為福建詩歌的一抹亮色。散文是“閩派文藝”的傳統強項,從老一輩作家到青年創作者,始終以筆墨傳遞地域氣韻與時代精神,成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郭風的散文詩集《葉笛集》兼具散文的自由與詩歌的韻律,以清新格調在文壇獨樹一幟,如葉笛輕吹,余韻悠長。何為的《第二次考試》則以細膩筆觸講述一位教授為因救災錯過考試的學生單獨舉辦考試的溫暖故事,以質樸情感彰顯了“閩派散文”的人文底色。章武的《北京色彩》則跳出地域局限,以福建作家特有的敏感,捕捉北京的多元色彩與文化意韻,讓閩地視角與京城氣象碰撞出別樣火花。林丹婭的創作同樣扎根土地,早年在廈門大學求學時寫下的《蘭溪水清清》,既飽含地方色彩,又折射時代風貌,成為她的成名之作;留校任教后,又以《白城無故事》等散文集描繪校園生活,文字中始終帶著對生活的細膩感知。此外,南帆的散文與評論兼具思想深度與文學性,《辛亥年的槍聲》聚焦林覺民的英勇事跡,《五種形象》則展現深刻的人文思考。楚楚的《行走的風景》系列(《愛情卷》《物情卷》《忘情卷》《閑情卷》)以情感為引線,串聯起對生活的獨特感悟。此外,還有朱以撒、朱谷忠、楊健民等人的創作,他們共同構成“閩派散文”的多元圖景。
小說創作是“閩派文藝”的活躍力量,作家們或深耕地域歷史,或聚焦現實人生,形成豐富創作生態。林那北近年創作力不減,其作品《水汪汪的福州城》從無諸在冶山舉劍之盟起筆,橫跨福州2200多年的歷史,既描繪地理風貌、人文景觀、物產風情,也細數蔡襄、王審知、林則徐等名人圣賢的事跡,更展現福州在近代中國軍事、文化、科技、外交等領域的亮眼表現,堪稱一部以小說筆法寫就的“福州史詩”。須一瓜的創作則以敏銳的現實洞察力著稱,她的作品聚焦當下生活,以獨特敘事風格成為“閩派小說”的亮點。此外,閩派地方志專家陳金添長年筆耕不輟,耗時多年完成方志巨著《仙游印象》,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與文學化的表達,為“閩派文藝”增添了兼具史料價值與文化內涵的一筆。戲劇領域,老一輩劇作家的創作至今仍具影響力。陳仁鑒的悲劇《團圓之后》與莆仙戲《春草闖堂》(后改編為京劇)曾在全國巡演,以鮮明的地方戲曲特色與深刻的人性思考打動觀眾,成為載入戲劇史的佳作;周長賦的《秋風辭》則憑借精湛的敘事與思想內涵斬獲全國獎項,延續了“閩派戲劇”的現實關懷傳統。影視領域,“閩派文藝”緊扣時代主題,推出多部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作品。電視劇《谷文昌》生動再現原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帶領群眾抗風治沙的感人事跡,《林則徐》則聚焦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彰顯民族精神,此外,福建影視部門還曾與臺灣合作拍攝《廈門新娘》,以兩岸情感為紐帶,成為閩臺文藝合作交流的重要樣本。
“閩派批評”不僅是對本土創作的梳理與反思,更以開放姿態參與中國文藝批評的構建。在張炯、吳子林主編的《閩籍學者文叢》總序中,論及“當代學術中‘閩派’的提法,不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一種文化概念”。文叢第三輯收錄《文學縱橫論》,專述“閩派批評”及作家作品,成為研究“閩派文藝”的重要文獻。《港臺文學選刊》《中外電視月刊》《當代文藝探索》等刊物的創辦,也為“閩派批評”提供平臺。其中《當代文藝探索》以“發表長篇論文、開拓批評視野”為定位,曾匯聚老中青三代批評家,既有深度思考,也有新銳觀點。其封面的標語“以開放的眼光開拓思維空間,用改革的精神革新文藝批評”,或可視為對“閩派文藝”整體品格的寫照。從詩歌到散文,從戲劇到影視,從創作到批評,“閩派文藝”始終融入改革開放大潮,以多元形態為時代發聲,在傳承中創新,在堅守中突破,持續書寫著屬于這片土地的文藝華章。
(作者許懷中系廈門大學中文系原教授,陶真系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