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眾讀”到“大眾寫”——由改革開放以來文學空間的拓展談新大眾文藝的興起
自2024年7月《延河》雜志編輯部在《新傳媒時代與新大眾文藝的興起》一文中首倡“新大眾文藝”以來,這一從新時代文學現場誕生的新概念迅速獲得學界和社會的廣泛熱議,該文也被目為“新大眾文藝理論宣言”①。
2025-11-19
-
文化繁榮興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收入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5月27日至2024年12月20日期間的報告、講話、談話、演講、致辭、文章、指示等91篇,分為18個專題,是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新成果的權威著作。
2025-11-17
-
文化強國建設為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十四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2025-11-16
-
算法時代的文本褶皺——主體分裂與賽博格身體的隱微書寫
引言:賽博格身體 作為空間政治的載體 在算法與信息技術深度介入人類日常的當下,身體早已不再是純粹的生物性存在,而是日益成為一種高度技術化、符號化與政治化的界面。
2025-11-14
-
論原創力:從觀念到實踐原創
在文學、戲劇、影視、音樂、美術等藝術領域,所謂原創力就是創作者在藝術創作中體現的“獨特”的藝術發現、藝術呈現、藝術表達的能力。
2025-11-13
-
背景與演變:從大眾到新大眾
不久之前,我寫過一篇《“新大眾文藝”:從命名到命題》,圍繞“新大眾文藝”發表若干初步的感想。
2025-11-10
-
程光煒:再論問題和材料
我在《當代文學:問題和史料》(1)一文中,將二者關系的重心放在問題上,提出“沒有問題,就沒有材料”的觀點,認為采用“縫隙”“重現”“想象力”等方法,是深入研究問題的有效路徑。
2025-11-07
-
不斷凝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
深入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藝事業承擔著無可回避的歷史責任。
2025-11-05
-
數智時代的行動,冒險與生命之詩
自2025年第7期開始,《北京文學》(精彩閱讀)連續四期推出“00后”詩歌大展,這在純文學刊物中并不多見。
2025-10-30
-
以民族文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與基本國情,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立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與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
2025-10-24
-
在場與超越:文藝評論的雙重使命
當前,短視頻非遺刷屏、互動劇讓觀眾參與劇情、微短劇搶占碎片時間——當下文藝創作早已突破傳統邊界,呈現多元形態。
2025-10-23
-
文體與文體的時代創造——新時期報告文學價值勘論
“未來的文學史家,在編撰‘五四’以來文學運動歷史的時候,將怎樣記載、評價結束十年動亂、百廢初舉、轉機紛呈時期報告文學的成就和特色,我不想超越群眾更長時間的檢驗而做出過多的預測和判斷;然而我相信一點:時代、歷史和人民,有權要求把這一時期的報告文學作品,寫出獨立輝煌的一章。
2025-10-20
-
延安抗戰文學的戰時特色和歷史性貢獻
摘要:在中國抗戰文學中,廣義的延安抗戰文學堪稱最具成熟形態和影響力的大眾化文學,有其鮮明的戰時特色和重要的歷史性貢獻,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亦具有深遠影響。
2025-10-20
-
抗戰文學評價的若干問題
摘要:抗戰文學因抗戰而生,與抗戰同行,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至今影響猶存。
2025-10-19
-
“情感轉向”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主體重構
引言 近年來,全球人文學界逐漸興起了一股情感研究的熱潮,甚至有學者提出了“情感轉向”(affective turn/emotional turn)[1]的口號。
2025-10-17
-
從直覺到理性,文學批評的主體性如何建構
直面文學文本 文學批評是橫跨文學、美學等學科的實踐。
2025-10-17
-
民族復興敘事中的新時代文藝及其美學指向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將文藝工作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中,從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思考文藝工作,就文藝與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把文藝的繁榮看作文化發展、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重要標志,注重文藝在全社會創新能力培養與創新氛圍營造中的獨特作用;從人民立場出發,提倡“深沉雋永”“清新剛健”的美學風格,將文藝工作同國家、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前途命運相聯系,為當代文藝發展擘畫出廣闊的前景。
2025-10-16
-
《文藝報》評論員文章:真實的力量,成就報告文學的分量
報告文學是時代的“晴雨表”和文學的“輕騎兵”,在中國當代文學進程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2025-10-12
-
數字時代人文研究的范式躍遷
摘要:透明化技術以其數據開放、算法可逆和過程可見性,為人文知識生產建立新的可信度標準。
2025-10-10
-
空間轉向與縣域文學的真實性生成
作為一種新興的美學景觀,“縣域文學”包含的懷舊情緒和追憶原鄉的審美訴求,嚴格來說并未脫離“70后”作家“小城鎮”敘事的“懷鄉”/“尋根”內核。
2025-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