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化問題
摘要:在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化潮流中,部分批評家為追求批評的科學性與實證性,不僅以史料崇拜遮蔽作品這一批評對象,而且還以樸學情結驅逐個人情感,由是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主觀闡釋的隨意性,但文本缺位與情感退場,卻讓文學批評陷入了偽歷史主義批評的泥淖。
2024-11-11
-
中國文藝評論話語自主建構的問題指向與方法創新
在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層面上探討中國文藝評論話語自主建構,既是一個時代話題,又是一個復雜的學術任務。
2024-11-11
-
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化問題
近年來,學術界對于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化問題已多有討論。
2024-11-10
-
游戲化:數字時代創作與批評的交互
數字時代技術與媒介的影響日益增強,從最初的星星之火逐漸而成燎原之勢。
2024-11-08
-
袁濟喜:從傳統詩文評到當代文藝評論
詩文評植根于古老的中華學術文化土壤中,是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形態,包括對于具體作品的評論與文學理論的闡述等等,富有民族文化特點,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與知識體系,與現代文藝學可以互相發明。
2024-11-07
-
趙毅衡:建立一個“人工智能符號學”
摘 要 人工智能的超速演變,不久就將替代人類智能主導當代文化。
2024-11-06
-
中國自主文藝評論話語知識體系建構的元理論思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基于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引領與支撐作用,黨和國家就文藝事業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2024-11-06
-
深懷熱愛 深深扎根
核心閱讀 新時代文學傳承賡續著深入生活、到廣闊的人民生活中去的文藝傳統。
2024-11-05
-
重組 重建 重塑——略談數字媒介時代的文藝評論變革
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技術推動了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媒介的高速迭代,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給文藝帶來了全方位的變革。
2024-11-04
-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了一系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改革方略和創新舉措,并強調必須增強文化自信。
2024-11-03
-
自覺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4-10-31
-
文學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文化條件,是新時代中國文學的使命。
2024-10-31
-
本土批評話語立足“中國經驗”的建設與實踐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文藝批評時,指出:“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繼承創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秀遺產,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于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于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
2024-10-30
-
手稿研究空間廣闊
手稿是作家寫作現場的記錄,具有發生學意義的“祖本”地位,對于作家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獻意義。
2024-10-22
-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世界歷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七個著力”的重要要求,其中包括“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2024-10-18
-
“第二個結合”的“中國敘事”價值
歷史地看,但凡馬克思主義發揮深遠正面效應的地方,都是它同當時、當地具體語境完美結合的地方,這種成功實踐,既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即“第一個結合”),也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即“第二個結合”)。
2024-10-16
-
奮力邁向新時代文藝高峰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2024-10-15
-
“新地域文學”的邏輯起點、敘事空間和價值功能
近年來,隨著“新南方文學”“新東北文學”“新北京作家群”“文學新浙派”等概念的提出,以“新+具體地域文學”命名的寫作實踐,逐漸衍生成現象級的寫作風尚。
2024-10-15
-
“兩個結合”指導下文藝美學的“出發”與“再出發”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兩個結合”,此后多次深入論述這一問題。
2024-10-10
-
堅持守正創新 彰顯文學力量
【文學價值縱橫談】 身處社會生活瞬息萬變、新興創作和傳播媒介日新月異的今天,文學創作自當處變不驚,堅持守正創新。
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