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敘事:從“共享的故事世界”到“共享的角色世界”
近年來數字敘事實踐方興未艾,傳統文學文本的經典敘事學不斷面臨新媒介敘事的沖擊,去中心化、去邏輯性的后現代文化和解構主義對于經典敘事學構成了嚴峻挑戰。
2025-02-14
-
意象與意境:美學理論的建構與辨析
摘要:作為中國美學的兩個核心范疇,意象與意境的內涵及關系仍較為模糊。
2025-02-11
-
何以成新?如何大眾?——關于新大眾文藝的一點思考
當前,新大眾文藝作為現象已頗成氣候,因其以新傳媒技術為基礎,部分地繞過傳統發表渠道,從而呈現出大眾參與、大眾接受,緊密關乎廣大普通勞動者喜怒哀樂的特點,顯得地氣滿滿、活力滿滿,目前也已引起傳統文學界的關注討論。
2025-02-10
-
意象美學與美學研究的價值堅守
摘要:意象美學以中國傳統美學為精神內核,是一種具有鮮明價值性的當代美學理論。
2025-02-06
-
新大眾文藝與節日文化的數字化重塑
近年來,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直播、短視頻等新興領域的新大眾文藝,在春節等我國傳統節日的節慶活動中,爆發出了巨大的文化勢能,并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廣泛影響。
2025-02-06
-
經驗、邏輯與關懷:文學現實感的三重建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
2025-02-06
-
媒介本體化與新大眾文藝的潮起
媒介賦權與賦能正在催生新一輪大眾文藝的全面興起。
2025-01-22
-
吳義勤:開辟文學批評的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文學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2025-01-20
-
21世紀初“狂歡化詩學”的幾個關鍵詞
引 言 狂歡的儀式起源于歐洲的中世紀甚或更早。
2025-01-17
-
新大眾文藝“人民性”的新特征
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互聯網、社交媒體、移動設備、人工智能等新興媒體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著文藝創作和文化傳播。
2025-01-17
-
傳統文化對中國文藝批評自主話語體系的影響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2025-01-15
-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 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美育精神
《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闡述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地位作用、目標任務、方針原則、戰略路徑、實踐要求,既有文化理論上的創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是一個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科學體系”。
2025-01-15
-
數字批評之批評
摘要:“數字批評”是以計算建模、語料統計、量化分析、制表繪圖等數字方法進行的文學批評和研究。
2025-01-12
-
數據牢籠與批評突圍
摘要:數據邏輯在整個網絡文學實踐中已經底層化和結構化,在此基礎之上的批評前置了數據思維,暗含了數據的蠻力。
2025-01-10
-
新時代文藝應有怎樣的思想定位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每一個時代都留下了不朽的經典。
2025-01-08
-
文藝審美意識形態的“物性”之思
摘要:傳統人文主義文藝批評認為文學即人學,注重文學藝術人文精神的理論闡釋,凸顯文藝的審美與人文屬性,淡化文藝的“物性”。
2025-01-03
-
文學理論知識生成機制的反思
摘要:文學理論是關于文學的理論,文學的在場是文學理論知識生產的應有之義。
2025-01-02
-
數智時代虛擬影像民族志書寫的技術反思
在泛影像化和泛媒介化相疊加的時代,由數據和算法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共同驅動的計算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成為影像人類學、影像社會學創新發展的新方向。
2024-12-30
-
曹僧:論公益詩學
詩之所以被反復談論,是因為它有著極豐富的維度和內涵。
2024-12-26
-
比較視域下的“虛實”范疇及其多向呈現
摘要:“虛實”在中西方美學史上皆有深遠影響。
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