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大眾文藝“人民性”的新特征
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互聯網、社交媒體、移動設備、人工智能等新興媒體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著文藝創作和文化傳播。
2025-01-17
-
傳統文化對中國文藝批評自主話語體系的影響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2025-01-15
-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 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美育精神
《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闡述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地位作用、目標任務、方針原則、戰略路徑、實踐要求,既有文化理論上的創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是一個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科學體系”。
2025-01-15
-
數字批評之批評
摘要:“數字批評”是以計算建模、語料統計、量化分析、制表繪圖等數字方法進行的文學批評和研究。
2025-01-12
-
數據牢籠與批評突圍
摘要:數據邏輯在整個網絡文學實踐中已經底層化和結構化,在此基礎之上的批評前置了數據思維,暗含了數據的蠻力。
2025-01-10
-
新時代文藝應有怎樣的思想定位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每一個時代都留下了不朽的經典。
2025-01-08
-
文藝審美意識形態的“物性”之思
摘要:傳統人文主義文藝批評認為文學即人學,注重文學藝術人文精神的理論闡釋,凸顯文藝的審美與人文屬性,淡化文藝的“物性”。
2025-01-03
-
文學理論知識生成機制的反思
摘要:文學理論是關于文學的理論,文學的在場是文學理論知識生產的應有之義。
2025-01-02
-
數智時代虛擬影像民族志書寫的技術反思
在泛影像化和泛媒介化相疊加的時代,由數據和算法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共同驅動的計算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成為影像人類學、影像社會學創新發展的新方向。
2024-12-30
-
曹僧:論公益詩學
詩之所以被反復談論,是因為它有著極豐富的維度和內涵。
2024-12-26
-
比較視域下的“虛實”范疇及其多向呈現
摘要:“虛實”在中西方美學史上皆有深遠影響。
2024-12-26
-
中國古代小說虛構契約的形成
內容提要 進入21世紀之后,有學者認為20世紀以來的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以西方“虛構性敘事散文”的小說觀念遮蔽了中國本土小說的“本來面目”。
2024-12-24
-
新時代報告文學文體和創作非確定性問題探析
誰也不能否認,報告文學在近現代以來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社會作用,從而贏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地位和價值。
2024-12-18
-
從中國審美傳統特質看中國文論話語自主性
一 問題的提出 在現代化的狂飚突進中,現代性的話語霸權造成了中國文論敘事方式被同化的趨勢。
2024-12-17
-
將新的工業經驗凝聚為新的美學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習近平總書記從文明發展的宏觀視野,對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與中國式現代化偉大歷程作出的重要觀察與總結。
2024-12-16
-
科技創新賦能文學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2024-12-11
-
新時代文學批評和研究如何重獲生機
新時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所帶來的文化轉變一直未被現當代文學學界所充分重視。
2024-12-11
-
文化自信視角下的新時代文學創作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體對所屬文化形成的積極、正向的心理體驗及精神狀態,可以歸納為“尊崇”“信任”“熱愛”“自覺”等釋義。
2024-12-09
-
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新潮流構建立體式國際傳播新格局
近些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革新,人類面臨從數字時代向智能時代轉型的關鍵時期。
2024-12-06
-
文學創作新氣象:媒介參與和深度追求
如何看待中國當代文學的基本現狀和發展態勢?在我看來,一方面需要重點關注的是,新媒介技術的充分介入已經深刻地影響到文學生產、傳播和評價全流程,文學觀察增加了新媒介這個重要維度。
202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