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短視頻看文藝大眾化何以可能
一 我們是否已經或正在創造出一種新的文藝形態? 從去年火爆全球的《黑神話:悟空》到今年初創造票房神話的《哪吒之魔童鬧海》,這兩部作品借助電子游戲、三維動畫、知覺擬真等新媒介與新技術敏銳地把握住大眾情緒,贏得浪潮般的歡迎與贊譽。
2025-06-07
-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的互聯網史料問題
摘 要 21世紀以來,文學從紙質媒介向網絡媒介發生遷移,互聯網上形成了新的文學生態,也相應出現大量文學史料,如文學作品、文學載體、文學評論、文學論爭、作家型史料、文學素材史料等。
2025-06-05
-
由對話性構建主體性
這是最好的時代,文藝創作不再是精英的特權而成為大眾的娛樂,萬物互聯、即時通訊,人人皆可自創文學、音樂、視頻和動畫;這是最“壞”的時代,網絡世界里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社交網絡和移動終端讓人24小時保持“在線”,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帶來人終將被機器取代的恐懼。
2025-06-04
-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批評的數字人文探析
數字人文研究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時代轉型而獲得學界廣泛關注。
2025-06-03
-
文藝“人民性”的傳統與新變
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演進始終以“人民性”為精神主軸,在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中構筑起獨特的價值譜系。
2025-05-28
-
文化強國建設譜寫時代華章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2025-05-25
-
文藝的“大眾化”與向著人民的“普及”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首發于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報》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多種單行本 關于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理論價值與經典意義,胡喬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后》一文中深情而又精到地說道:“重讀《講話》,它的深刻的思想性和說理性,仍使我們每一個相信真理的人感到折服,它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基本內容,將使我們長久地受到教益。
2025-05-22
-
智能時代的文學批評與史料運用
摘要:智能時代的文學研究與文學批評是大數據語境下對文本的智能寄生和相關信息認同,強調信息平臺對稱前提下的閉環流通。
2025-05-20
-
新時代提升文化主體性的三重境界
文化底色為文化特色提供養分,文化特色為文化本色奠定基礎,文化本色進一步助推文化底色深化內涵。
2025-05-18
-
徐兆正:現代主義對現實主義的克服問題及其他
作為一種文學建構的現代主義,始于19世紀80年代,鼎盛于20世紀30年代。
2025-05-15
-
王磊光:創意寫作是文學教育的另一個名字
巴西作家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說過這樣的話:“所以寫作是寫作者使用的一種手法;他用一個詞語作為誘餌,去釣那些非詞語。
2025-05-14
-
從哲學思維方式看中國傳統美學的特點
摘要:中國美學以中國哲學為基礎,中國哲學在思維方式上與西方哲學的不同,是形成中國美學思想特點的根本原因之一。
2025-05-12
-
文化軟實力視域下中國文學外譯話語體系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2025-05-12
-
人文教育與人工智能:機進人進,而不是機進人退
談論人工智能與人文教育的關系,需要認真思考科技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需要客觀估量人工智能究竟會給人帶來什么影響,需要認真反思當前人文教育所存在的問題,衡量人工智能進入人文研究的利弊,也需要借鑒千百年來人文教育的經驗來培養人才。
2025-05-08
-
關于國際中文教育創意寫作的思考與實踐
2024年1月,“中文創意寫作”正式列入中國語言文學二級學科,意味著國內許多高校中文系致力于探索的“創意寫作”得到了教育部的認可。
2025-05-03
-
如何認領90年代——兼及思考的視角和方法
一、斷代:記憶與問題 我在《九十年代斷代》和《九十年代:記憶、建構與反思》這兩篇文章里對90年代(1)做過一些宏觀層面的描述和判斷。
2025-04-28
-
宮立:中國現代文學學人研究的“史料視角”
專業如人,應時刻保持自身反省,這當然“有賴一批富有反省能力、隨時對自己也對學科進行省察的研究者來實現”[1]。
2025-04-27
-
新時代文藝理論評論的守正創新和實踐引領
摘要:文藝理論和評論在文藝事業繁榮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批評形成了優良傳統,在新時代更得到了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
2025-04-24
-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邏輯與哲學的中國話語體系
邏輯這門科學誕生于西方文明,深刻影響了西方哲學乃至整個科學的發展。
2025-04-22
-
數字時代的學術圈怎么變?
論文發表是學術圈一直以來的“老大難問題”。
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