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
2025-07-28
-
重新認識經驗的力量——談新大眾文藝
文藝是大眾的,文藝是為大眾的,多年來,這一直是中國文學界的重要共識。
2025-07-24
-
新大眾文藝的全民性、建構性與公共性
“新大眾文藝”這一提法甫一問世就獲得學界的廣泛關注。
2025-07-21
-
抗日戰爭勝利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偉大勝利
8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2025-07-16
-
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在新時代的創新邏輯
摘要:現代化由近代歐洲開啟,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中國一改過去“被動防御回應”為“積極主動應對”,取得了總體性重大成果,即開創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現代化道路提供新的選擇。
2025-07-15
-
如何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藝理論的西方接受
摘要:改革開放時期是中西文化互動交流空前繁榮的時期,是中國文藝理論全面走向西方世界的時期。
2025-07-14
-
賀仲明:破除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學科壁壘
熟悉大學中文教育的人都知道,在中國文學史研究和教學方面,古典文學與現當代文學是完全脫節的。
2025-07-07
-
袁盛勇:延安文學與中國文學傳統
摘要:延安文學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的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文學思潮和形態,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構成,是一種具有深刻民族主體性的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和形態。
2025-07-07
-
主體的活力性:重思意識與生命的關系
摘要:20世紀的歐陸哲學歷程內含兩個哲學動機之間的張力,一個是基于意識哲學構建理性的普遍主義,另一個是如其所是地揭示流動經驗中的活力生命。
2025-07-03
-
介質迭代助推文藝創新
文學傳播從最原始的口耳相傳,到依靠石頭、樹皮、竹簡傳播,再到紙介質出現,每一次傳播載體和形式的嬗變,都是文學的一次革命和新生。
2025-06-25
-
強化新時代文藝批評褒貶甄別功能
文藝批評與文藝創作,常常被喻為鳥之雙翼、車之兩輪。
2025-06-25
-
古典的未來:新大眾文藝中的科幻生產力
新大眾文藝的提出,適應了當下新的文藝語境。
2025-06-25
-
文藝評論“向下”扎根才能心系人民
文藝評論的價值,不僅在于“向上”構建理論體系,“向下”扎根心系人民同樣重要。
2025-06-24
-
文藝進場正當時
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壯闊畫卷中,文藝并非旁觀的點綴,而是覺醒的晨鐘。
2025-06-19
-
中國文論研究的三種視角
近日翻閱蔡宗齊先生的《比較詩學結構》一書,書中提出應以內文化、跨文化、超文化三種視角來審視中西方文學批評。
2025-06-16
-
李明泉:強化批評的“燭照”功能
從“燭龍”到“燭照” 一日,我坐在書房,看夕陽正不動聲色地把晚霞鋪滿窗戶,那光在室內游走,那云在樹枝搖曳。
2025-06-16
-
新大眾文藝生產模式下的網絡熱梗
當二次元向元宇宙進化,ACGN(動畫、漫畫、游戲、小說)僅成為虛擬空間的某個維度,以“用戶”為名的主體開創出新大眾文藝生產模式。
2025-06-13
-
探索中國自主社會學知識體系的建構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2025-06-12
-
破繭與重生:新時代文藝評論的人民性重構
當某部口碑撲街的影視劇獲得“年度現象級巨制”的溢美之詞,當粗制濫造的網絡小說被冠以“文學革新典范”,文藝評論的公信力正在遭遇沖擊。
2025-06-10
-
郜元寶:“創作談”是經過多重修辭的文論
跟文學打交道的人,經常要讀到不少作家的“創作談”。
2025-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