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與創造:人工智能時代的行為美學研究
導言:人工智能時代“藝術”何為
人工智能可以自動生成“藝術品”,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在人工智能時代,傳統的藝術定義和藝術問題需要重新審視。藝術一定是人的活動嗎?人工智能在藝術生成中扮演著一種什么樣的角色?人類藝術行為和人工智能藝術生成的區別何在?人工智能可以成為“藝術家”嗎?人工智能時代,人類藝術有何獨特的價值,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70多年前,計算機和人工智能之父圖靈曾經提出“圖靈測試”,他認為通過一種語言測試的方法可以判斷機器是否有智能。批評者認為圖靈測試只是一般的常識測試,對于專業的問題如藝術則無效,因此,有學者提出了諸如“費根鮑姆測試”之類的加強版專業測試。如今,一些智能體在繪畫、詩歌等藝術方面的表現,已經能夠通過這些專業測試,產生以假亂真的作品,如最近的大語言模型ChatGPT、DeepSeek已經可以生成具有藝術性的文本了。也即是,從作品來看,人工智能已經能夠生成“藝術品”了。既然如此,人類還有必要自己去創作嗎?如果從唯結果論的角度來看,藝術會陷入一種悖論,一方面,藝術(art)的定義已經包含了“人工”“人為”的內涵,藝術品屬于人工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自動生成作品,意味著這種藝術品可以不是人類直接的產物,因為人不直接介入藝術生成中,也很難控制過程和預測結果。既然如此,那么我們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理解藝術?從什么層面去理解藝術呢?
一、行為美學
(一)藝術行為VS藝術、藝術品、藝術家
不同的思想家對藝術本質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從藝術、藝術品、藝術家、藝術行為四個角度來理解藝術本質,而前三者最終都需要落實到藝術行為。
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Tekhne,即技藝),是人類的制作行為,這種行為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而且這種行為的目的因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其產生的事物。(4)亞里士多德重視的是藝術這種行為。但是,在古代,藝術行為是無法直接保存下來的,后人能見到的只有藝術品。因此,藝術品這種凝結了藝術行為的人工物,成了藝術中最為重要的成分。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以藝術為職業的藝術家身份一般較低,這一點從柏拉圖試圖將“詩人驅逐出城邦”的想法即可見之。因此,雖然許多古代藝術品流傳下來,大部分藝術家卻不見其名。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逐漸從宗教中解放出來,有了世俗目的和商業資助,藝術家才逐漸被重視。貢布里希認為:“不存在藝術這種事,只存在藝術家?!必暡祭锵λ囆g家的重視,實際上是希望將一種抽象的大寫的藝術祛魅,“藝術這個詞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可能意味著截然不同的東西,只要我們意識到大寫的‘藝術’并不存在,那么將所有這些活動稱為藝術也沒什么不好。因為大寫的‘藝術’已經成為一種妖魔化和拜物教”。而藝術家身份的確立,在貢布里希看來,主要是通過其藝術行為。
克羅齊認為,藝術(詩)就是“情感的欣賞”“抒情的直覺”或者“純直覺”??肆_齊將康德審美認識論簡化為一種直覺論,并指出,從藝術本質是“認識的原始形式”來說,人人都是藝術家,因為人人都具有這種純直覺認識,專業藝術家只不過能將藝術直覺更好地表現出來而已。無論是欣賞還是直覺,實際上都是人的詩意的行為。
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中認為,“藝術”(存在)是“藝術家”(存在者)和“藝術品”(存在者)的本源,而藝術的本質就是“存在者的真理之自行置入作品”。如果從人的角度出發,藝術的核心在于做藝術,即“作詩”(Dichten),作詩是“建造”——為存在者建造一個存在之家,是“思考”——思考存在的本質、思考真理。
綜上所述,許多西方思想家,都非常重視藝術的行為本質,藝術家之所以是藝術家,是因為他們的藝術工作,而藝術品則是藝術行為的凝結。在中國藝術中,這一點表現的更為明顯,“藝術”本身就是修養自身、規范行為的人類活動。和古希臘一樣,“藝”最早也是人類的技藝。“藝”字的甲骨文寫作“”,有“種植”之意。《周禮》提出的“六藝”主要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各種技藝。在儒家思想中,藝可以教化百姓、促進和諧,如《樂記》提出“樂通倫理”,而先王制禮樂,是為了“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也即是引導人民生活和行為符合禮制規范。而在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中,藝術這種人為活動,應當是幫助人“體道”的階梯,這種思想成了中國藝術的精神,重要的不是藝術品,也并非藝術家,而是藝術活動本身,是藝術活動能使人進入一種“心齋”“坐忘”“同于大通”的自然境界。
(二)行為美學定義
從思想發展邏輯上來說,行為美學是行為哲學在藝術和美學領域的分支。廣義的行為哲學(Philosophy of Doing)是與存在哲學(Philosophy of Being)并列的大類哲學概念,是對存在的“行為”的研究,諸如行動哲學、行為主義哲學、行動者理論、動詞哲學都屬于這個范疇。而狹義的行為哲學則對傳統的“存在”以及與之相關的內在問題(意識、心靈、精神等)進行了懸置,而以可觀察的、可表征的、動態行為為基礎,建構出整個哲學體系。在藝術和美學領域,人類行為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從現實需求來看,人工智能的替代和模擬使人們意識到,人工智能和人的區別主要在于行為、在于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從自身行為來體驗、思考存在的方式,才能找到自身的實在性和特質,才能在一個不斷被虛擬化、技術替代化的時代把握生存的實在和意義。而藝術行為,則是人類最為重要的本質化行為之一,是不會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的。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行為的哲學和美學研究,而形成了藝術研究的唯結果論和唯意識論。人工智能藝術打破了這兩種藝術獨斷論的迷夢,從藝術品和藝術意向性(甚至精神、意識等)來探尋藝術本質無異于緣木求魚。“藝術”不是本質,“做藝術”(創造藝術、欣賞藝術等)才是本質。由此,我們得到了如下的“行為美學”的定義。
行為美學(Aesthetics of Doing)是對于藝術、美以及感性活動有關的行為進行研究,該研究重視的是藝術以及審美活動中人類的相關行為,包括藝術創造行為、欣賞行為、感性相關行為以及更廣泛的詩意行為等。行為美學要求懸置一些無法觀察、難以表征和證明的概念和命題,如精神、心靈、美感等,而將可以觀察、表征的、動態的行為概念作為研究基礎。
當然,行為的可觀察、可表征不等于可計算,人的行為的復雜性導致很難簡單地計算和量化,這種表征可以是文字、圖像,也可以是數據的,對行為的表征只是因為我們需要去研究行為,但不等于行為本身。行為始終是動態的、過程的,當我們將行為固定化為研究對象并對之進行界定時,就已經失去了對行為的把握。我們只能在行為之中體驗到行為本身,這是可以確證的,如藝術家在創造行為中體驗到這種行為的獨特性和實在性。
二、人工智能藝術的本質
(一)藝術終結論:唯結果論和唯意向論的失效
前已述及,藝術研究中有兩種傾向:唯結果論、唯意向論。唯結果論傾向重視藝術品,認為藝術品是藝術的基礎和本質,沒有藝術品,則沒有藝術。而唯意向論則相反,它將藝術家和欣賞者在藝術活動中的意向視作根本,認為藝術一定是藝術家的有目的、有意向的生成活動。然而,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的藝術生成消解了這兩種獨斷論,甚至進一步地消解了藝術的傳統定義,并可能導致人類藝術的終結。
首先,對于唯結果論而言,從藝術結果已經無法推出藝術的動因。人工智能可以生成藝術品,人們并不能僅從作品本身來分辨其創作者是人類藝術家還是機器代理,一切附加在藝術品上的人類因素都可以被模擬和偽造,如情感、精神、理念等。
人們面對人工智能生成的藝術品時,并不能用傳統的藝術欣賞方式,如康德所言的“審美”、利奧塔所謂的“崇高”等。康德的審美欣賞是建立在一種普遍的生命情感(共通感)的基礎之上的,美的藝術有助于培養人們的社會交往。但是人工智能生成的藝術作品,只有欣賞的這一面,無法通過藝術品來傳遞創作者和欣賞者之間的情感。詩歌本是“情感的載體”,人工智能生成藝術時,并沒有蘊含真的情感。然而,當人們在欣賞這種所謂的藝術品時,會發生情感的虛假投射和交流。這其實是基于藝術品是藝術家的行為和情感的凝結這一預設的基礎之上的。藝術品只能通過藝術形式和顯現來表征,而人工智能研發者利用“感情計算”等方式,正好利用了這種表征方法,讓人工智能生成擁有了虛假情感。與情感相似,所謂的藝術“精神”、藝術“理念”都只能通過藝術品的顯象來表征,既然如此,就形成了“X—顯象(Y:y1,y2,y3…)”的對應關系,即F(y)∝X。X是某種情感、精神、理念等,Y則是具體的顯象,顯象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形式、形象、色彩、語言等藝術要素(y),這些要素是可以被描述甚至數據化的。所以,當人工智能可以把握這種對應關系,就可以用數據進行一種擬合曲線,最終生成類似的顯象?,F在的大語言模型如ChatGPT、DeepSeek之所以能夠生成文藝語言,其底層邏輯就是通過這種數據化擬合來實現功能模擬。因此,從藝術品來判斷藝術的方法失效了,一件富含充沛“情感”的作品可能是由一臺冷冰冰的機器所生成。
其次,從創作的角度來看,人類藝術活動應該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意向的活動,但是過分夸大不可知的內在意識如意向性,會導致一種藝術的唯意向論。胡塞爾認為,意向性是意識的基本結構,而意向性是一種朝向對象的意識結構。杜夫海納將意向性視作藝術的基礎和本質,“審美知覺”意向對象,并揭示了審美世界。在胡塞爾那里,意向本就是一種內在的普遍意識行為,杜夫海納的現象學美學將審美中的意向行為內在化為一種審美知覺(審美經驗),而后來的思想家如塞爾,則將意向性轉換為一種純粹的心理結構。并且認為,意向性是區別人與機器的根本。這種將意向性絕對化、心理化的方法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批評,如博登認為,意向性無法證實,也說不清楚。而丹尼特則指出,非生命的人工物也可以有“意向立場”(intentional stance)。實際上,圖靈早就通過批評唯我論立場來批評了這種意識立場。
當人工智能可以自動生成作品,這種無意志、無意向的生成,使得從藝術家的內在意向性來判斷藝術也失效了。實際上,在人工智能藝術之前,一些先鋒藝術流派如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藝術在有意識地拓展藝術邊界時,提出了“下意識寫作”等行為,還有一些藝術游戲也試圖排除藝術活動的意識性。所以僅僅從意向性、意識來判定藝術是不夠的。那么,什么才能決定藝術的本質呢?怎么才能區分人類藝術和人工智能藝術呢?
(二)合目的的無目的性
曾經的藝術被認為是人類的特殊活動,該活動中包括了兩類行為:創造行為(制作行為)和欣賞行為,這兩類行為又可以細分為各種具體行為。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技藝(包括技術與藝術)即制作行為,其動力因在于自身,目的因在于作品。斯蒂格勒進一步認為,技術產品不是自然物,所以本身沒有目的因,生產者既是動力因也是目的因。
人工智能藝術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人工智能自動生成藝術,人工智能是生成行為的代理主體,人類較少或者不參與生成活動;另一類則是人機合作生成藝術,人工智能是主要工具,藝術的主要創意和生成活動受到人的控制。前者已經不能被視作人類藝術,或者只能算作人類藝術的衍生品,而后者則還屬于人類藝術范疇。在人工智能自動生成藝術中,藝術的生成其實是一種生產過程,藝術品是產品。行為主體(人工智能)在生成過程中,只是在執行一種命令,其生產行為的動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外在的,這一點與人類的藝術行為是不同的。
海德格爾認為,人類藝術行為是詩意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解蔽,是將存在者帶到無蔽的在場狀態中來。而技術(特別是現代技術)行為,與詩意行為不同,已經不僅僅是人類的行為了,而是一種非技術性“座架”(Ge-stell)促逼下的行為。人工智能非常深刻地體現了海德格爾的“座架”思想,這種自動化的生產行為是對人類的技術行為的模擬,可以代替人將事物作為“持存者”(Bestand)解蔽出來。這意味著一種雙重“擺置”(stellen),即將人類行為作為一種擺置行為,進一步來擺置一切事物。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生產行為已經成了一種非人的行為。因此,現代意義上、特別是人工智能時代的自動生產行為,正是一種雙重擺置的非人行為。結合上述的人工智能藝術的外在目的說,可以認為人工智能藝術生成是一種“合目的的無目的性”:合一種外在目的,即生產某種事物,但是實際生產活動是無目的的,與自然、生命的合目的性無關。
三、人類詩意行為VS人工智能生產行為
進一步地,我們需要比較人類的詩意行為和人工智能生產行為的不同??偨Y中西思想中關于人類詩意行為的描述,筆者認為,人類詩意行為有以下特性。
第一,詩意行為有辯證性。
亞里士多德在敘述“技藝”(Tekhne)與“科學”的區別時指出,技藝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這是因為制作的產物并非自然物,其目的因不在于自身,但是在制作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所有又有必然性。這可以被視作藝術行為辯證法的最早說法。隨著技藝分化為技術與藝術,藝術行為的辯證性逐漸體現為更多方面,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個性與普遍性、具體性與抽象性、想象與實在、否定與肯定等。技術則逐漸試圖消除自身的辯證性,特別是那些不確定的地方,以便于生產行為的可控性。我們生活在一個普遍控制的時代,而藝術行為的辯證性則是對控制和壓抑的反叛契機。人工智能藝術是自動生產行為,這種行為是從功能和結果上對人類詩意創造行為的模擬,兩者本質上是根本不同的。相反,生產行為要求絕對的可控——“健壯性”(robust)和行為過程的透明化,要試圖消除任何不確定性和辯證性,人工智能藝術生成并不需要蘊含否定性、批判性以及對控制的反抗。而人類詩意行為則是辯證的、不是完全可控的。
第二,詩意行為有真理性。
海德格爾非常重視對人類行為的探討,這一點在其對詩意行為的論述中表露無遺。他認為,作詩行為的核心功能是為本真存在(真理)提供在場之處?!白髟姡―ichten)是一種讓棲居(Wohnenlassen)的實際行為。但是我們怎樣才能到達住所呢?通過建造(Bauen)。作詩就像讓棲居一樣,是一種建造?!弊髟姙榇嗽冢ù嬖冢┨峁┝吮菊娴纳娣绞?,也即是為真理提供了存在方式。而生產行為則是對事物和人的擺置,作品成了商品,真理被遮蔽了。阿多諾在論述文化工業時,也指出工業化生產的文化產品,其內在核心是可復制性和可交換性,不具有真藝術的真理內涵。人工智能藝術生成的本質是生產活動,而不是一種詩意行為。在這種生產行為中,從生成階段看,幾乎沒有人類參與,所以不可能給人類帶來任何精神和文化的提升。而在欣賞階段,雖然人類可以欣賞,但是由于其作品只是一種商品,只是藝術形式的拼接,不具有任何真理內涵,所以這種欣賞的價值也極其有限。
第三,詩意行為的自由性。
詩意行為一定是和自由聯系在一起的,這種自由,不僅是精神性的,也是在行為本身中體現出來的。人類的藝術行為之所以備受重視,正是因為其自由,這種自由在創作階段和欣賞階段皆有體現。康德認為,審美判斷是想象力與認識官能的自由游戲。席勒進一步突破了康德的自由的內在限制,認為藝術的本質就在于自由游戲沖動。海德格爾指出,“詩人越富有詩意,他的言說就越自由”,正是在這種自由的言說中,存在的真理自行展現出來,事物的本質被解蔽。中國文藝思想中,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文藝創作的核心在于“神思”,“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也即是在藝術創作中需要有一種思想的自由。中國思想中,自由的基礎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受道家思想影響,一種身心合一的“逍遙游”成了中國藝術的最高追求,如觀看山水畫卷時,觀者應該臥游山林之中,在這種自由體驗中,人實現天人合一的最高狀態。然而在人工智能藝術生產中,人的創作階段的自由性被剝奪,在欣賞階段,自由性最多也只是一種康德意義上的人的審美內心的自由機制,這種機制類似于人類在欣賞自然美時的審美態度,缺乏文化和交往價值。
第四,詩意行為具有超越性。
超越性的重要內涵是人類超越自身有限性去追尋無限性,這種超越性主要在藝術行為和哲思行為之中。海德格爾說,詩人“歌唱并追索那些逃離的諸神的蹤跡”。他認為:“測量是棲居的詩意因素。作詩是一種度量?!倍攘縿t是用神性來度量人自身,也即是用神的無限性來觀照人的有限性。不過,這種詩意超越性并非幻想,而是要朝向大地?!叭绻@種度量發生,那么人類就根據詩意的本質而作詩。如果詩意發生,那么人就以自己的方式棲居于大地上?!背叫耘c自由性和真理性密不可分,正是這種超越性,使得人們在其本質上獲得了自由,也即獲得了真理。
第五,詩意行為具有交感性。
詩意行為是一種交感行為,這是一種建立在交互性基礎上的、以感性經驗交流為主的體驗活動。美學(Aesthetics)一詞原意即“感性學”,人只有與外在世界、外在事物發生關系,才能產生審美感受。中國思想特別重視這種交感體驗,天、地、人與萬物都是通過“感”而發生聯系的,如《易傳》中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薄疤烊讼喔小奔词恰疤烊撕弦弧钡木唧w實現途徑之一。在文藝思想中,“物感”是人性、藝術發生的起源,“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人類行為的交感性在人工智能時代非常重要,這是因為,人工智能算法是根據程序和數據來運轉的,所以是內在的。數據雖是從外在世界中獲得的,但是人工智能與外在世界發生的關系,并不是一種感性行為,而是一種純粹的計算行為,即把一切事物、事件都變成數據,然后對數據進行計算處理,這種徹底的數據化可能會造成事物的分裂和僵化,使得人文和價值也被計算化。機器生產過程即是應用了這種計算化方法?!叭说娜诵苑矫婧褪挛锏奈镔|方面在現行的生產中融入了計算的市場價值,這個市場不僅作為世界市場遍布地球,而且作為存在本質中的意志進行營銷,從而將存在的一切都帶入計算的行動中,這種計算在不需要數字的地方最為頑強地統治著?!备鼮閲乐氐氖?,隨著技術的普遍中介、世界的虛擬化發展,人類與外在世界會發生斷裂,這種斷裂并不僅僅是康德所說的認識的“阻隔”(block),而是被技術所阻隔,人類可能會生活在一種虛擬的、內在的人工世界之中。那么,人與世界的交感會被徹底隔絕。由此,我們應該重視詩意行為的交感性,以保證人類和世界的直接關聯,以及人類的實在性。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如果說人類的詩意行為的本質包含了辯證性、真理性、自由性、超越性、交感性的話,那么機器的生產行為實際上是去除了人類的這些詩意特質。因為生產需要實現可控化、可量化、統一性的生產,辯證性、自由性、超越性與可控性相矛盾,交感性則是動態的、難以量化的。因此,如果任由人工智能代替人進行藝術生產,那么人類藝術的核心部分——藝術行為就會消失。從創造端來看,人們不再進行詩意創作行為;從欣賞端來看,則是在欣賞虛情假意的作品。不僅僅是藝術,任何與詩意、感性、情感相關的行為,一旦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后果都是嚴重的,因為這些行為恰恰是人之為人的核心行為。藝術并不僅僅是藝術品,其本質應該是人的藝術行為。
四、技藝學:身體技藝的意義與價值
(一)技藝:技術與藝術的融合
如果說“詩意行為”這一概念偏重于詩意感受這一特質,那么“技藝行為”則更側重行為的身體維度,重視技藝合一、身心合一。如前所述,古希臘和中國思想語境中,技藝(Tekhne)是現在所謂技術和藝術的前身?!唉?χνη(techne)也指美的藝術的ποiησι?(poesis)。”海德格爾進一步認為,原初的技藝是與知識、真理(解蔽)相關的。技藝后來逐漸分化成了實用性的技術和非實用性的藝術。出于生產的實用性和可控性的目的,技術逐漸消除自身的偶然性和辯證性,追尋一種必然性,技術和科學由于共同的必然性目的而聯系起來,成了科學—技術。然而藝術則始終保持了偶然性、個性和辯證性,辯證性意味著藝術具有超越性,而超越性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因素之一。
許多思想家對現代技術都持有批判態度,如海德格爾認為現代技術改變了傳統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斯蒂格勒則進一步認為,技術科學改變了自然因果律,“技術科學不再描繪是什么(生命的‘法則’):它創造新的現實”。阿多諾指出工業化技術是同一性哲學和控制思想的手段,技術發展出了技術理性。這些思想家不約而同地提出,藝術是解決技術異化和控制的最好方式,藝術和技術應該結合起來。馬爾庫塞認為,技術與藝術可以互相轉化,“由于審美價值是最優秀的非侵略性價值,藝術作為技術和工藝將意味著自由社會建設中新理性的出現,即技術進步本身新模式和目標的出現”。海德格爾則說:“由于技術的本質不是技術性的,對技術的本質反思和決定性爭論必須發生在一個既與技術本質有關又與之根本不同的領域。其中一個領域是藝術。”海德格爾和斯蒂格勒都認為,藝術應該回到一種原初的“技藝”概念:“藝術必須再次成為一種技藝(ars),也就是古希臘人所說的tekhnè,而只有當這一藝/技術也同時直接地是在司法領域(也就是說政治領域)、哲學領域、科學領域和經濟領域的發明時,這才可能?!痹谌斯ぶ悄軙r代,一種新的技藝融合是迫切而必要的,不過與上述思想家的側重點不同,筆者認為,技藝融合的重點是人的行為,即一種身心統一意義上的技藝融合。技術不僅是一種生產行為,更應該是人類自身的生存行為和體驗,而藝術作為一種詩意行為,可以為技術提供詩意特質。這種詩意特質保證了人類在智能技術社會中,不會被機器完全代替,也不會被技術和機器所完全中介,更不會完全被虛擬化。
(二)身心關系
人工智能時代,對人的實在性、身體性的重視,其實就是對人的生存和本質的重視。而在西方哲學的長期發展中,忽視身體就如同對行為的忽視一樣。直到現代思潮中,身體哲學、身體美學的興起才試圖改變這一情況?!皩ι眢w的重新發現已經成了最近激進思想的最有價值的成就了?!睂ι眢w的重視,必須奠基于對行為的重視,否則,身體只能是另一種僵死的存在,與虛無縹緲的心靈一樣沒有意義。梅洛龐蒂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他指出,“我將自己的身體體驗為具有采取某些行為形式和某個世界的力量,而我被賦予的僅僅是對世界的某種把握”。然而梅洛龐蒂并沒有將行為作為存在的出發點,他認為一種更內在的知覺才是基礎:“知覺是一切行為得以展開的基礎,是行為的前提。”身體美學也將一種“肉體性”作為基礎。相比傳統的身體美學,舒斯特曼更加重視身體訓練的重要性,他認為,可以通過身體感性訓練,來實現身體與心靈的統一?,F代西方藝術中還出現了“行為藝術”這一將人的行為表演作為創作和欣賞對象的藝術形態。
行為美學則要求,將可觀察、可表征的行為視作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無論是身體和心靈,都需要表征為具體的行為。身體和心靈統一在行為之上,而這種行為是可以去反思、探尋和試圖控制的。技藝就是對人的自體行為的控制訓練。中國有著重視行為的培養和規范的傳統,例如儒家思想非常重視行為規范在社會層面的應用,所謂“修身”,是連接社會層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和個體層面的格物致知的核心。這里的“身”當然并非僅指身體,而是社會里的社會個體。道家思想則要求人的行為符合自然之道,能實現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和物我合一。老子所說的“有為—無為”,從微觀層面上理解,可以視作對自身行為的控制;而從宏觀層面上理解,所有的事物(包括人)的最高行為準則即無為,這種守柔處弱、致虛守靜的行為原則,是通行于世界、社會與個體等層面的。莊子進一步闡發了個體行為層面的無為,如他提出的“心齋”“坐忘”“逍遙游”,力圖去掉人為、刻意的行為,提倡一種去意識化的詩意行為——“無機心”的行為。老莊的這種行為思想深刻地影響到了后世文人藝術和美學,如魏晉時期,名士的行為成了一種審美對象,形成了“人物品藻”這一門類。“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抃舞。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世說新語·文學》)
技藝是技術與藝術的重新融合,這種融合既不是技術對藝術的整合,也不是技術的藝術化想象。這種融合首先要建基于個體的身體之上,即我們要重視身體的訓練,重視對人類傳統身體技藝的保護。人們在這種身體技藝訓練中實現自身的實在性和價值。
(三)異化與詩意
隨著技術的發展,技術和器具對人的認知和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本雅明認為,機器化大生產使得藝術生產節奏和人類生活節奏都成了一種生產復制的節奏。人類行為難免會被機器行為所異化。
對于這種異化,有三種不同的應對態度:第一種是完全抗拒和反抗這種機器異化,人與機器截然有別。人應該回到一種原初的狀態,人的行為保持一種樸素的、未被技術化的狀態。然而這種觀念顯然過于天真,在一個技術框架化的社會中,完全原始的、樸素的人類行為是不可能的。第二種態度比較激進,認為我們要積極擁抱人機結合,這種結合不僅僅是在行為上結合,甚至身體也可以結合成“賽博格”。控制論科學認為,人的行為和機器行為的控制從本質上是一樣的?!盁o論行為的復雜性如何,統一的行為分析都適用于機器和生物體?!焙笕祟愃枷脒M一步指出,“身體是我們所有人都學會操縱的原始假肢”,人類身體與機器并沒有本質不同,因此,一種人機結合的身體是可以接受,甚至是一種趨勢。第三種態度則是認為我們要積極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改變和威脅。舒斯特曼指出,人們對身體的感知敏感性的訓練,是對新技術壓力威脅的重要方式。
筆者認為,人與機器之間,可以保持一種良性的互動,機器需要適應人的行為,造福人的生活。同樣,在一種機器普遍中介的智能社會中,人也需要讓渡出一些行為和控制的權限。既然人們希望機器能代替人們進行體力勞動、危險的工作,那么人也必須遵守機器生產所產生的行為規范,我們如果要享受汽車帶來的極速便捷,就不能在馬路上感受縱馬馳騁的詩意生活。但是,這種替代和讓渡應該是有限的,機器可以替代人的勞動,卻不應該替代人的創造活動,人應該保留自己的詩意行為,甚至要積極擴展這種詩意行為。因此,將藝術行為積極推廣到其他的行為之中,為其他行為尋找詩意的本質,是行為美學之于智能時代的意義。
引論
在徹底虛擬化的世界中,人們可以不再有任何行為,僅僅只要有外在的刺激即可感受、認識外在世界,如“缸中之腦”那樣。人們的身體甚至可以被機器裝置所替代,成為賽博格人。在這種情況下,人何以確定自己的實在性?如果說“存在”可以被信息化、虛擬化,人的身體可以被置換,那么人的行為同樣會被虛擬化。因此,“行為”并不是解決實在性的萬能解藥。然而,行為是人類以及一切事物的實存方式,存在并不僅僅是指的靜態的、抽象的事物,而是事物實實在在地在那里的方式,“Being”本身就是“Doing”。因此,無論這個世界是否虛假,人是否只是“缸中之腦”,人都需要通過自身的行為來確證自己的生存價值和意義。
行為美學重視人的詩意化生存,因為這是人類與其他生物、機器在行為上的最重要區別之一,人之所以不能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并不意味著人工智能不能像人一樣生成產品、實現各種行為功能,而在于人工智能無法像人一樣詩意地去創造、詩意地去欣賞。如果說人類一定要讓機器替代人的一些行為,那就讓機器去生產,人去詩意地生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