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復興敘事中的新時代文藝及其美學指向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將文藝工作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中,從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思考文藝工作,就文藝與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把文藝的繁榮看作文化發展、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重要標志,注重文藝在全社會創新能力培養與創新氛圍營造中的獨特作用;從人民立場出發,提倡“深沉雋永”“清新剛健”的美學風格,將文藝工作同國家、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前途命運相聯系,為當代文藝發展擘畫出廣闊的前景。
關鍵詞:新時代文藝 民族復興 人民立場
在中國的傳統中,文藝不僅服務于人們內在的審美需要,也不僅是藝術家個人自我表達的手段,同時還介入特定時代的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當中,對社會歷史進程產生影響。正因為如此,儒家學者才把《詩》放在“五經”之中,曹丕才有“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典論·論文》)之說。近代以來,雖然文藝的形態與之前的傳統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歷次社會變革的領導者們,以及許多優秀的文學藝術家,仍然希望文藝有經世之用,并根據不同的時代語境,賦予文藝以政治維新、推翻帝制、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百年歷史上,更是把文藝事業與黨在不同時期的中心任務,以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聯系在了一起。
中國共產黨對文藝工作的這種認識,不僅是對中國千百年來“文以載道”“樂以教和”傳統的繼承,同時也與馬克思主義者重視社會意識形態改造,用先進的理論武裝群眾、用進步的思想引領社會變革的政治路線有關。文藝與革命的關系,一直是20世紀20—30年代中國的“左翼”理論家們熱烈探討的話題之一。到了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革命工作要靠文武兩個戰線的主張,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主動接納了從全國各地而來的大批文學藝術家加入革命隊伍。新中國成立后,文藝工作也一直與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深深地融于一體,成為推動時代前行的重要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藝事業,對廣大文藝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就文藝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許多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從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將文藝工作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之中,把文藝繁榮發展看作文化發展、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重要標志,對文藝在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的獨特作用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這些重要論述同樣可以納入中國幾千年來以詩樂教化社會,以及馬克思主義者把文藝工作視為革命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脈絡中加以理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上述傳統被賦予了鮮明的時代內涵。
一
從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定位文藝工作
2014年10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11月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21年12月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文藝工作作出的最集中、最系統的三次論述。前兩次講話都是一開篇便強調“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這句話再度出現在開頭部分。可以看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是三次講話對文藝工作的一個最基本的定位。
從關鍵詞的角度分析,除了“文藝”外,三次講話中另外幾個高頻詞分別是“人民”“文化”“中國”“社會”“時代”“歷史”“中華民族”。而短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或“民族復興”也高頻出現。三次講話不斷強調文藝工作對于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作用,明確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在涉及文藝功能時,也主要從弘揚中國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引領社會風氣、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等宏觀角度立論,實際上是在“兩個結合”的理論視域中,從多個維度回答了為什么“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這一原點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為什么要高度重視文藝和文藝工作?這個問題,首先要放在我國和世界發展大勢中來審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戰略判斷,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個變局面前,中華民族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長,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的實現。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關乎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關乎全體中國人民的幸福,也關乎人類的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的時代、新的征程、新的歷史使命,都對文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正是在上述一系列重要判斷的基礎之上,將文藝工作納入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中、納入黨的初心使命與根本宗旨的實現中進行思考的。
面對事關黨和人民事業興旺發達的大問題,需要一種戰略性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痹邳h的十八大上,黨中央制定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 “五位一體”統籌推進的戰略目標,并對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了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思考文藝問題時,也時時把文藝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中加以考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藝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及文化的對外傳播、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等方面都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文藝社會功能的發揮,要求把社會效益放在文藝工作的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十分強調文藝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要求文藝工作者“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實際上,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局,也是當代文藝工作者擔負的重要的政治使命。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高度肯定了百年來文藝工作在黨的領導下,在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中增強人民力量、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黨和國家重大活動中,以及圍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重大主題中所發揮的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的作用。在其他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也不時提及文藝工作。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文藝工作納入宣傳思想工作;2021年《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也特別指出要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發揮文藝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作用。文藝的繁榮發展不僅關乎文化事業的發展,也關乎文化產業的興衰。由傳統的文學、影視、美術等作品構成的藝術市場,以及新興的網絡文學、動漫、游戲產品,在我國的文化產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文藝市場的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有重要拉動作用,有利于經濟結構的優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許多文化產品要通過市場實現價值,當然不能完全不考慮經濟效益”;“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藝術也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2025年5月生態環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則把“深入生態文明建設一線,開展生態文藝采風創作,生產更多文學、戲劇、影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等高質量生態文藝作品”作為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
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的指引下,廣大文藝工作者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積極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十周年之際,時任中國文聯主席與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就曾撰文總結:“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生逢偉大時代,心懷‘國之大者’,把握時代大勢和歷史主動,在黨和國家事業的大局中能動地打開新局面、開拓新空間。他們以更高的站位、更寬闊的視野、更精準的眼光,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立傳,為新時代的奮斗者、建設者畫像,為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鐵凝:《歌以詠志星漢燦爛——寫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十周年之際》,《求是》2024年第10期。
二
把文藝的繁榮發展作為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重要標志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決定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除了經濟、科技、軍事這些硬實力外,還包括文化與意識形態等軟實力。特別是在后工業文明時代,軟實力的作用日益變得重要。大國間的競爭,不僅是硬實力的競爭,同時也體現在軟實力的競爭上。
在我國,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逐漸被認識到。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公報中,在“精神文明建設”的議題下,出現了“文化建設”的概念;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國家軟實力的提升,把文化建設擺在了治國理政十分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13年12月,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專門圍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問題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會議上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2024年10月28日,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文化強國進行第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并對文化強國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文化建設之所以越來越受到關注,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的經濟體量、科技水平、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指標已經進入世界前列,然而,在軟實力方面卻與大國地位還很不匹配。文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了文藝的發展,不可能有文化的繁榮興盛;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多個場合歷數中國幾千年來產生的偉大的文學藝術家及其創造出的偉大的文藝作品,認為這些燦若星辰的文藝大師、浩如煙海的文藝精品,體現著中國人的創造能力,蘊藏著中國精神與中國智慧,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是中華民族世界地位與影響力的生動體現。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文藝大師,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文藝高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魅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重要目標之一。而文藝創作與文化“兩創”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當代的文藝創作一方面聯結著中國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聯結著中國的文化傳統。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文藝工作者承擔起自己的文化使命,一方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另一方面要勇于創新創造,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除了文化的創新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十分重視整個社會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氛圍的形成。中華民族具有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這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在當代社會中,“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文學藝術的生命就在于創新,優秀的文藝作品,一方面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在創新人才培養、社會創新氛圍的營造方面也發揮著十分積極的作用。藝術與科學一向被稱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兩翼,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所需要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也可以通過藝術教育加以培養。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中,創新也是出現頻率很高的關鍵詞。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巨匠們改變世界歷史的壯舉,講到我國包括文學藝術家在內的先秦諸子通過百家爭鳴所創造的思想與文化的鼎盛時期,再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發端于文藝領域的創新風潮對中國社會變革以及整個民族思想解放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生動地闡明了“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藝創作中“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傾向同創新能力不足有很大關系,當代文藝要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創新精神貫穿到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從文藝創新到文化創新、科技創新,再到一個社會的改革精神與創造活力的培養,體現出把文藝工作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聯系在一起的思考路徑。
實際上,我國的軟實力與大國地位不匹配,從更深的層面上,還體現在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于一體,反映著我們社會的道德理想、人生信念、哲學智慧、美學精神等許多價值層面的內容,在國際上尚未產生應有的影響力。因此,如何凝練中華文化的標識性概念,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成為文化強國建設中十分迫切的工作,這一切,都需要文藝的參與。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人類歷史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這方面,文藝作品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文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是一種世界語言,最容易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溝通:“一部小說,一篇散文,一首詩,一幅畫,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曲音樂,都能給外國人了解中國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京劇、民樂、書法、國畫等都是我國文化瑰寶,都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币虼?,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善于運用各種生動感人的事例,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文學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
三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人民性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同時也就文藝作品的創作傾向、藝術風格等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批評有些藝術家在創作上取所謂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態度, 沉迷于個人的小天地,只去咀嚼個人的小悲歡,脫離大眾、脫離現實,在時代生活面前甘心做“徘徊邊緣的觀望者”;反對文學藝術家以寫真實為借口,放棄對真善美的追求,放棄引導社會的責任,單純記述生活的陰暗面,甚至在火熱的生活面前做“譏讒社會的抱怨者、無病呻吟的悲觀者”。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 ,“善于在幽微處發現美善、在陰影中看取光明”,把握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打造藝術經典。習近平總書記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作為新時代文藝創作的基本要求,并進一步揭示了其人民性內涵,在此基礎上,倡導“深沉雋永”“清新剛健”的美學風格。
在三次文藝講話中,都有關于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述。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用的是“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這一說法,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用的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美學風格”這一說法。前者講創作態度,后者講美學風格,實際上創作態度和美學風格是有因果關系的。值得注意的是,三次講話涉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文字,都出現在與人民有關的論題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是在論述第三個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時提出的,要求藝術家“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是在“堅持服務人民,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的標題下談到的,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立志創作出在人民中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則在“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這一題目下,要求文學藝術家“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不斷發掘更多代表時代精神的新現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創造,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美學風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的藝術形象,為時代留下令人難忘的藝術經典?!笨梢?,三次講話無論是提倡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態度,還是提倡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美學風格,都涉及文藝與人民的關系這樣的“大敘事”,實際上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這一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發展過程中生成的經典命題,納入新時代文藝與人民的關系這一范疇之中,進行了新的闡發。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新時代文藝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他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再次被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馬克思的話指出,“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要求文學藝術家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
在文藝與人民的關系這一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分兩個層面:一是用文藝書寫人民,表現人民;二是用文藝引導人民,鼓舞人民。前者更多突出的是現實主義的寫真實的文藝訴求,后者更多體現的是浪漫主義的樂觀向上的精神向度,兩個層面相輔相成,建構起內容更加全面立體的人民立場。
具體到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論述,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作為一種創作態度,十分強調作家在表現人民時要用真心、真情,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將人民的命運、人民的悲歡作為文藝表現的內容,強調文學藝術家要真誠直面當下中國人的生存現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活中并非到處都是鶯歌燕舞、花團錦簇,社會上還有許多不如人意之處、還存在一些丑惡現象”。作為有責任感的文學藝術家,不能對這些現象熟視無睹,而是應當將人民的命運、人民的悲歡作為文藝表現的內容。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也特別強調文藝對人民的引導作用。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應該用獨到的思想、潤物無聲的藝術啟迪熏陶人的心靈,傳遞向善向上的價值觀。藝術家不能一味地展示生活的陰暗面,而是應當在自己的作品中有對光明的歌頌、對理想的抒發,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清泉永遠比淤泥更值得擁有,光明永遠比黑暗更值得歌頌”,因此,他要求文學藝術家要“善于在幽微處發現美善、在陰影中看取光明”,發掘更多代表時代精神的新現象新人物。這些論述,突出了文藝表現人民、服務人民、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功能,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時代語境中,賦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這一經典理論命題以新的內涵。
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重申了文藝的人民立場及其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關系,而且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定義為美學風格,并在此基礎上,就新時代文學藝術的美學風格問題展開了深入具體的論述,一方面強調“只有深入人民群眾、了解人民的辛勤勞動、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才能洞悉生活本質,才能把握時代脈動,才能領悟人民心聲,才能使文藝創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 將文學藝術家的人民情懷與“深沉雋永”的美學風格聯系起來;另一方面要求文學藝術家“摒棄畸形審美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秀作品滋養人民的審美觀價值觀”,強調文藝作品積極向上的內容與“清新剛健”風格的內在關聯。而“深沉雋永”“清新剛健”兩種美學風格的融合,體現出的正是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的文藝作品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在新時代文藝創作中具有審美導向的意義。
結語
中華民族自從有文字以來,誕生了很多名垂史冊的偉大藝術家與千古傳頌的優秀文藝作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藝承擔著十分重要的社會功能,對一個時代的現實政治、倫理道德、宗教哲學思想都具有很大的影響。近代以來,文學藝術在社會中享有的崇高地位,也與文藝自覺地介入國民精神改造、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偉大事業中有關。習近平總書記把文藝事業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敘事中,以戰略思維與全局眼光看待新時代文藝工作,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把文藝創作同對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思考相聯系,承擔歷史使命,把握時代脈搏,積極回應當今中國與世界面對的重大問題,為當代文藝的發展擘畫出廣闊的前景。新時代文藝日益表現出強勁的活力,呈現出星漢燦爛、百舸爭流的繁榮景象,創造出越來越多“深沉雋永”“清新剛健”的精品力作,樹立起了一座座新的文藝高峰。
〔本文注釋內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