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強國建設為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十四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思想道德建設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明顯加強
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推動群眾形成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全社會文明素質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成就斐然。
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推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學習教育,有形有感有效開展宣傳教育,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創新擴展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傳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進移風易俗行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以實施文明創建工程為抓手,創造性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
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不斷鞏固壯大
運用全媒體方式、大眾化語言、藝術化形式,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黨的創新理論宣傳普及,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宣傳導向,唱響主旋律,激發正能量,發展壯大主流媒體,增強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不斷鞏固壯大。
構建主流輿論新格局。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
公共文化服務惠及全民。推動全國超過95%的縣(市、區)建立文化館、圖書館的總分館制。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8個、群眾文化機構近4.4萬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4萬多個,全國備案博物館7046家。“十四五”期間,超41億人次走進博物館,6億人次觀眾走進革命遺址和紀念場館。
文化事業繁榮活躍。文藝創作生產引導扶持機制更加健全,持續推進“五個一工程”“國家重大出版工程”,實施新時代系列藝術創作工程。文物事業突破性發展。實施7700余項考古發掘項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增至65家。目前,我國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超10萬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557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項目60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44項,總數居世界第一。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24年,全國文化產業資產達34.4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9萬億元、利潤達1.77萬億元。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中,文化新業態行業實現營業收入達到5.9萬億元,占文化產業比重超過40%。
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統籌推進對外宣傳、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增強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吸引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標識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概念、新術語、新范疇,推出一大批扎根中國大地、聚焦中國實踐、反映中國特征的創新性、標志性學術成果,運用中國話語,解讀中國道路,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受到國際社會贊譽。更加主動地宣介中國主張、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回答“世界之問”“時代之問”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廣泛支持。
推進中華文化全球傳播。同世界上150多個國家簽訂文化合作協定,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中國公民組團出境旅游目的地諒解備忘錄。在全球設立73家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旅游辦事處,“China Travel”持續出圈。2024年,我國文化貿易總額達到1.4萬億元。越來越多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優秀作品走出國門。國產動畫巨制《哪吒之魔童鬧海》以超159億元的全球票房穩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位,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驚艷全球網絡游戲市場,《山海情》《我的阿勒泰》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在海外廣泛傳播,中國微短劇也“圈粉”全球。
“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繁榮興盛,為“十五五”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思想文化基礎和強大精神支撐。展望新征程,錨定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充分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作用,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磅礴精神力量。
(作者系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