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凝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
深入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藝事業承擔著無可回避的歷史責任。新時代文藝工作者需要以更多精品力作不斷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奮進力量。
文藝始終隨時代而發展
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從民族復興的本質來看,既要有經濟、科技、軍事等物質方面的強盛,也要有思想理論、價值體系、審美品格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強盛。從方法論的層面來看,精神文化是推動、引領復興的重要力量。沒有正確的理論,就沒有正確的方向;沒有強盛的精神世界,就難以戰勝困難與挑戰;遮蔽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就不能明辨是非、判斷美丑,就會失去理想與信念;缺乏共同的目標,就不可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走向勝利。文藝創作就是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價值引領、精神支撐與審美滋養。
中華民族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感悟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聯系,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與藝術,成為塑造自我的重要表現。比如,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就是那一時期先民的文化標識,是他們對宇宙、世界與自我的理解。仰韶文化中的彩陶花卉圖案,亦是那一時期先人對自然與人的關系的認知。從本體的層面來看,作為藝術形象的“龍”與“花”是文化的重要表達;從方法論的層面來看,是凝聚社會力量、推動社會發展的文化印記。
據史籍記載,在黃帝時即有樂舞《云門》,帝堯時有樂舞《大咸》,帝舜時為《大韶》,帝禹時為《大夏》,商湯時有《大濩》,周武王時有《大武》。它們被稱為“六代樂舞”。樂舞是音樂、舞蹈、詩歌三種藝術形式融于一體的綜合體。其主要功能為國家祭祀、禮儀活動,以表現社會興衰、贊頌先祖偉業,進而教化人心,促進社會和諧、有序、向上。周時,特別是西周初期,被視為是與堯舜時代一樣的“理想社會”,其主要標志是禮樂教化、圣人當政。至東周,諸侯爭霸,群雄博弈,出現了文化的大進步與大繁榮,可謂百家爭鳴,為中華民族的治理形態、文化形態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更多的文化典籍中,先賢們探討了文藝的產生形態、創作手法、社會功用,以及人格修養等一系列重要理論范疇。如《禮記·樂記》就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就是說,音與樂的形成,乃是由人的內心生發的。人心之所以被觸動,是客觀存在的事物發揮作用的結果。人受到外在事物的觸動,內心世界產生了相應的反應,便以音樂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些論述十分精辟地揭示出藝術生成的主客觀原因。典籍中記載的眾多討論構成了中華美學的基本體系。
以詩歌而言,至少在周時出現了民間的“風”,還有偏貴族化、祭祀化的“雅”與“頌”,被收集整理后編為《詩經》。其中有民族史詩性的吟誦、教化意義的諷喻、表現人之情感與生活的描寫等等,是我們了解那一時期社會生活、民眾情感、價值遵循的重要典籍。《詩經》還確立了“風雅頌”與“賦比興”的“詩六義”,深刻地影響了后續的詩歌創作。屈原等人的《楚辭》則充滿了無際的想象力、瑰麗的表現力,以及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深切思考,是對中國人精神世界的超越性表達。在不同的時代,都有屬于這一時代的文化典籍、文藝成果,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
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這是中華文明對人類的偉大貢獻。中華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審美形態與方法論,具有典型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等特質,表現出堅韌的生命力與旺盛的創造力。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藝創作必須更好地承擔歷史使命,堅守中華立場,激發創造活力,增強精神力量,生動深刻地表現中華民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偉大復興的精神世界、情感形態、奮斗業績,創作更多屬于這個時代的優秀之作、高峰之作。
新質生產力與文藝的新動向
中國式現代化是基于中國歷史與現實、由中國人民建設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這種中國特色,是基于悠久歷史形成的文化影響,是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發展實踐。規模巨大的人口基數與地域廣闊的資源條件、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形態、和平發展的歷史必然等等,共同塑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文藝創作既要表現現代化發展的共同特征,更要發現、表現自身的特色。比如,中國推進現代化并沒有通過戰爭、殖民、掠奪來完成工業積累,而是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構建了全產業鏈工業形態。實現工業化可能是現代化的共同特征。而依靠自身資源、人口、制度等特點,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以農業支援工業、工業得到發展后反哺農業的方式實現工業化,進而實現現代化是我們的鮮明特色。創作不能簡單地套用現代化的“普遍”標準,而要正確、深刻地表現屬于中國的特點,表現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矢志不渝、久久為功,不斷努力、不懈奮斗的歷程,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全面協調發展的體系。以生產方式言,必須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推動全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在這樣的進程中,傳統的農業、畜牧業已不占主導地位,而升級為現代農業與現代畜牧業。傳統制造業將被改造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形態。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航天航空等新興產業將越來越成為社會經濟的新動力。對這些全新現象的了解、感受,隔靴搔癢不行,蜻蜓點水也不行。作家、藝術家必須深入其間,感受現實生活的新形態、新變化,才能表現出新的生活之必然、人的存在價值與意義。作為個體的人,是如何在傳統的制約中蛻變為既具有傳統中的現代生命力,又適應時代變革、具有現代品格的新人?他們經過了怎樣的錘煉、努力,在精神世界與情感形態上如何呼應了歷史進步的必然?個人與社會之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又建立了什么樣的既能夠體現個人價值又能夠維護社會倫理的關系?面對劇烈變革,文藝創作面臨著極為嚴重的挑戰,增強人的精神力量變得更為急迫。這也將反映出文藝創作的自覺性與深刻性。
新技術的出現對既有的創作形成了嚴峻挑戰。AI技術將對傳統創作方式產生沖擊。它仍然只是“技術”,并不能自動地深刻表達人的情感與認知,也很難顯現出創作者的個性,但是,它在信息收集、詞語呈現、圖像生成等方面保有優勢。新的媒介與傳播方式出現后,傳統紙質媒介受到沖擊,市場占有率明顯下降,以發表作品為主的紙質刊物更是首當其沖。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學與藝術可以舍棄紙質刊物,而是意味著刊物要適應時代之變推動自身轉型,實現傳統媒介與現代媒介的有機融合。如何利用新的傳播方式增強刊物的影響力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現代”性問題。事實上,人們已有很多探索。如在正刊的基礎上開辦公眾號向社會宣介作品、報道活動;借助網絡主播宣傳“帶貨”,擴大影響力等等,都有積極的成效。但僅此仍然不夠。網絡閱讀的即時性、隨意性、碎片化很強,信息量很大,必須探索適應這種要求的路徑,解決新技術條件下如何更有效地影響欣賞者、增強吸引力的問題。即使是對紙質刊物的宣介,也不能簡單地以為網絡傳播的內容是紙質原創的“附庸”,而要認識到它是在紙質基礎之上的“新”創作——適應新傳播特點的“新”作品,要有符合其傳播特點的新設計、新創意、新形式,更為有效地擴大刊物的社會影響力,提升刊物的市場覆蓋面,從而更為適宜地強化美的熏染與精神的提升。
實現從理論到創作的全面躍升
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催生了許多新的藝術形態,將對文藝作品的傳播方式、欣賞方式,甚至創作與生產方式產生深刻影響。網絡文學、網劇、短視頻等成為新大眾文藝的重要形態。AI技術的普及將改變傳統創作方法,豐富藝術類型。盡管文學藝術一直隨時代演變不斷呈現新的形態,但其不變的是對人的命運、精神世界以及社會生活的表達。文藝創作必須在變與不變之間適應時代要求,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創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新文藝,推出更多優秀作品。
首先,要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審美理論體系。中華審美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創作的本體、類型、方法、功用,創作者個人的人格修養、藝術想象力、情感形態,以及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等諸多方面都有重要收獲,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國家理論的審美體系,對世界各地的創作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比如,現代派藝術思潮的形成固然是歐美先發國家社會變革的反映,但也是在接受、借鑒中華審美要素之后才實現了新變。以繪畫領域的印象派而言,正是受到了東方藝術,主要是繪畫藝術中關于“線”的表現力、“人”的日常生活形態、“意象”等表現手法的影響,才興起了一場改變傳統繪畫藝術的思潮。在文學領域,中國古典詩歌關于意象的表達,極大地影響了歐美意象派的創作。中國傳統審美理論中蘊含著極具現實意義的“現代性”。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與吸納外來有益文化,表現時代精神風尚,塑造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詩性形象,是文藝創作面臨的重要課題。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探討中華審美理論的方法、范疇,重新認識并張揚其具有現實意義、生命價值的內涵,著眼于創造具有“現代”品格的藝術形態,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會貫通、創新轉化,在傳統的基礎之上構建現代審美理論體系,形成具有自主品格的審美話語形態。
其次,要更加積極主動地了解、感受時代的新變化。介入生活的程度不同,認知的角度不同,對生活的理解也不同,表現在創作中,其審美指向也有諸多差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極為獨特、極具復雜性的變革。這就是從農業為主的傳統社會,快速進入了以現代科技為創新動力的現代社會。人們對傳統的依戀,以及傳統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仍然產生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先發地區雖然較早地實現了工業化、信息化,但后發地區的農耕文明色彩依舊深厚。這就要求作家、藝術家要比任何人都更深刻、更全面、更直接地了解現實生活。同時,隨著社會形態的演變,出現了許多新的產業、行業、階層、技術、現象,即使是藝術形態也變得更為多樣。它們對技術、傳播、策劃等外在元素的依附前所未有。人的情感、行為、價值觀顯現出空前的多樣性、復雜化。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現實中,發現并把握社會發展的主流,分辨其意義與價值,選擇具有審美意蘊的內容進行創作是對文學藝術創作者的考驗。只有眼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真誠地直面中國的現實,才能創作出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優秀之作,為人類的前行貢獻中國的聲響與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
再次,要更加充滿激情地創作表現時代精神與審美品格的優秀作品。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風尚。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今天,需要有表現這個時代的高峰之作。中國文藝在經過了上世紀新文化運動的實踐之后,逐步形成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與審美范式。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廣大作家藝術家孜孜以求,不斷探索,文藝創作呈現出新的面貌。傳統審美中那些具有時代意義的成分被重新喚醒;經過不斷探索、嘗試,創作手法、表現領域、審美理念得到了積極的拓展;新的技術手段、傳播方式的出現,使藝術形態更為豐富、多樣,不同藝術類型之間的相互影響日見深化。以目前的創作而言,在借鑒外來有益元素的同時,對傳統表現手法進行了有效激活;在重視內在精神世界描寫的同時,也強調了對外在客觀事件的敘述構建;在題材領域、創作手法得到進一步拓展的同時,更為注重對人物命運、價值的表現等等。很多作品在堅守正確導向的同時,表現出豐富的藝術想象力與深厚的情感表現力,令人深思,觸動人心,展現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國文藝的新氣象與新的可能性。
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生活的劇烈變革為創作提供了鮮活生動的素材,文藝創作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豐厚基礎與多樣可能。為時代貢獻更為深刻生動的、展現這一時代精神風貌的優秀作品是歷史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我們有責任創作出新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瑰麗多姿的嶄新詩篇。
(作者系山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