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元明的雜文語言藝術
有幸在蛇年早春瀏覽了蔣元明發表的若干雜文,不禁眼為之一亮,心為之一動,倘要全面評論蔣元明先生的雜文,自我感覺能力不逮,僅就其語言藝術方面談點我的一孔之見吧。
2025-11-20
-
在灰暗之中閃爍——讀秦汝璧《后遺癥》
秦汝璧最新中篇小說集《后遺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收錄了三部彼此獨立又主題相連的中篇小說。
2025-11-19
-
“逃離”與“尋鄉”的雙重悖論——林東林小說中的精神困境研究
林東林在《火腿》的后記中提到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安迪的那把小錘子讓觀眾們實現了“精神越獄”。
2025-11-19
-
參差對照與精神光譜的描繪——論《萬川歸》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各種文化思潮激蕩的四十年。
2025-11-19
-
“日常傳奇”中的兩性書寫與關懷倫理——張楚小說論
摘 要 張楚的創作以縣城為文學敘事母體,在日常軌跡的突轉處嵌入傳奇的微光,借由暗示命運的象征物,形成一種“日常質感+情感轉折+象征物隱喻”的敘事模式。
2025-11-19
-
普云鳳:身份“前置”與王干1990年代文學批評實踐
1980年代,作家是文學思潮的主要“生產者”,而到了1990年代,編輯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篩選者”,編輯和批評家取代了作家在文學思潮中的“生產者”地位,而以“領航者”身份在文學發展中發揮了“前置”作用。
2025-11-19
-
如何想象島嶼?——論《島嶼的厝》的消解、重構與跨域視野
龔萬瑩的首部小說集《島嶼的厝》,記錄其家鄉鼓浪嶼。
2025-11-19
-
在求真求新中尋找詩與思——評鐘世華《思想深處的漫溯》
鐘世華是廣西一位“80后”的評論家和詩人,他在專注少數民族地區詩人評論的十余年間,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和評論范圍,在尋求文學的民族精神、藝術規律和文學新變中,進行獨立而充滿智慧的思考,其評論具有哲理和詩性的色彩,在青年評論家中具備鮮明的標識性。
2025-11-19
-
文字的藥以及煉丹術——簡評《文字藥房》
在短篇小說集《文字藥房》中,作者夏群借他人之口說:“世上90%的問題,都能靠閱讀解決,那些不被定義為病痛、不會被醫生診斷出來的困擾也是。
2025-11-19
-
墨痕起落處 皆是桑梓情——故鄉在作家筆端的投影
故鄉作為地標走進文學殿堂與文學創作走不出故鄉內理相通。
2025-11-19
-
《永不抵達的信》:深切凝視人的精神世界
王威廉的《永不抵達的信》構建了一座承載著記憶、愛情與自我救贖的文字迷宮。
2025-11-19
-
曹文軒:論王干與1990年代文學
王干的身影主要閃現在中國1990年代文學領域。
2025-11-18
-
21世紀,文學還能啟蒙讀者嗎?
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做評論應該和作家保持距離。
2025-11-18
-
《唐詩傳》中的“命運”主線及其立傳精神原創
對于“唐詩”,我們仿佛耳熟能詳;但是其中蘊含的鮮為人知的“秘密”,卻較少引起關注。
2025-11-18
-
土地悲憫
當電視劇《生萬物》的熱潮席卷熒屏,原著小說《繾綣與決絕》的文學肌理也再度被大眾審視。
2025-11-17
-
在地與流動——論趙德發長篇小說《大海風》
海洋,既是人類文明起源的地理空間,又是匯通世界多樣性的人文景觀。
2025-11-17
-
《兩間》:暗夜里的一縷微光
近日讀了作家孫颙的長篇小說新作《兩間》,掩卷之余,心緒難平。
2025-11-17
-
“進城”的母親與虛妄的命運原創
“小說經常讓我們能正式地洞察某個人人生的形態:我們能夠看到許多虛構人生的起始與終結,它們的成長與犯下的錯,停滯與漂浮。
2025-11-17
-
關于后視 關于回望——關于《萬川歸》
朱輝在創作談中兩度談到物理學對其創作理念的影響,一是波函數坍縮揭示了觀測行為對現實狀態的干預性,二是時間虛幻性解構了人類對存在連續性的固有認知。
2025-11-17
-
鍛造出版的“敏感力”
在大學選修“新聞寫作”課時,授課老師“聲嘶力竭”地強調新聞敏感,所引用的“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至今難忘。
2025-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