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讀與重讀的意義——讀劉照華《紅色經典的時代之問》
《紅色經典的時代之問:對13部文學作品的文本細讀》是劉照華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十七年文學”時期紅色經典的文本細讀之作,更是以當下立場對13部作品“經典性”展開的重讀與再估。
2025-09-05
-
麥維欣《嫲嫲》:粵味鄉愁的時代慰藉
親情是文學創作永恒的母題,許多名家佳作珠玉在前,后輩作者在立意構思上很難有所突破。
2025-09-05
-
抗戰詩歌是中華民族氣節之歌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2025-09-05
-
在對話中打開蘇州故事
從陸文夫的《小巷深處》到范小青的《褲襠巷風流記》,再到網絡作家大米的《小巷人家》,蘇州之變與不變悉數呈現在不同作家的小巷書寫之中。
2025-09-05
-
貼近大地的同時背負著潔白的蒲公英——讀詩集《黑與白》
黑小白是個高產詩人,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諸多因素影響著詩人的心境和執著,阻礙著詩人的創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許多優秀的詩歌創作者由于無法堅持而半路放棄。
2025-09-04
-
當普通人重拾思想之光——從《一句頂一萬句》《一日三秋》等看劉震云作品中小人物的精神形象再造
引 言 在為周慧散文集《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寫“編后記”時,詩人黃燦然提到:“俄國小說家,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到高爾基,他們的厲害之處是,在他們筆下,哪怕是一個看門人或流浪漢,也會凝望星空大段大段沉思人生的意義。
2025-09-04
-
名家談寫作 | 艾偉:小說的責任
人這個物種其實是觀念動物,是非常容易被觀念化的。
2025-09-04
-
《魚為什么活著》:魚幻化成形,樹沉默不語
相較于小說和詩歌寫作,散文寫作似乎更為殘忍。
2025-09-04
-
敘事學研究“聽覺轉向”浪潮中的新成果
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眼、耳、鼻、舌、身(皮膚)五種感覺器官攝取外界信息所形成的感覺材料,具有基礎性作用。
2025-09-04
-
謝有順:四十年后說“尋根”
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兩個最具藝術含量和研究價值的文學流派,一個是尋根文學,一個是先鋒文學。
2025-09-04
-
高原軍人精神與時代英雄史詩——評畢淑敏長篇小說《昆侖約定》
偉大時代呼喚與偉大時代相稱的優秀作品。
2025-09-04
-
“遍歷時空中一切可能性”的青年寫作
青年寫作屬于當下的熱門文學關鍵詞,是當代文學新生與活力繁榮態勢的重要體現。
2025-09-04
-
上海“日常敘事”之中的“宏大敘事”——關于夏商長篇小說《東岸紀事》
夏商的長篇小說《東岸紀事》最早發表在《收獲》長篇專號2012年春夏卷上。
2025-09-04
-
文學現場的使命與擔當——評江臘生《紅土地上的執著:新世紀江西文學創作論》
進入新世紀以來,得益于江西作家群體的筆耕不止,也受益于江西文學評論家的言傳不輟,江西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壇上逐漸發出了自己的光芒,注入了屬于贛地風情的活力。
2025-09-04
-
再讀魯迅《故鄉》:先生如此同情美麗
美的毀滅是萬物的悲劇。
2025-09-04
-
蘇童《黃雀記》:時代隱喻與精神困境的寓言式畫卷
蘇童的《黃雀記》,故事緣起簡單,若論線索,可歸結為“一張照片”“十八種繩結”“一則通知”“兩只兔子”,這些可視為小說的獨特道具;若論結構,可分為兩種,一是小說的情境描繪,二是人物的心理剖析,剖析涵蓋了小說人物的視角以及全知全能的視角。
2025-09-04
-
《黃河長調》:在行走中深入歷史與地域
《黃河長調》是一部厚重的行吟之書,它既是地理的史詩,又是心靈的獨白,既是歷史的回響,又是現實的切片。
2025-09-03
-
賦予歷史記憶文學的溫度
【抗戰文藝新作·文學】 當80載光陰在歷史長河中沉淀為靜默的刻度,當抗戰勝利的號角在歲月風華中化作悠遠的回響,2025年的中國文壇迎來一場特殊的記憶返場。
2025-09-03
-
譜寫山鄉巨變的洞庭新曲
一直專注于現實題材小說寫作的女作家余紅,先后寫出的《鴻運》《琥珀城》和《從未走遠》等長篇小說,給我的總體印象是她有著豐盈而充沛的生活積累,從而使得她總有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
2025-09-03
-
“手稿是從作家身上掉下來的肉”——《紅旗譜》作者梁斌的手稿觀
《紅旗譜》手稿影印件 藏于天津文學館 【作家手稿觀察】 閱讀作品,本就是與作家進行靈魂的交流。
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