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抵達的信》:深切凝視人的精神世界
王威廉的《永不抵達的信》構建了一座承載著記憶、愛情與自我救贖的文字迷宮。作者通過充滿個人特質的思辨氣質與詩性語言,完成一次對當代人精神世界的深切凝視,以及重建意義和價值支點的勇敢嘗試。
這封信,既是女主人公“我”寫給舊愛王然的獨白,也是一場與自我的漫長對話。作者將“寫信”這一行為本身,塑造為一種“對時空的唯一反抗”。在即時通信已經(jīng)非常普遍的當下,選擇寫信這樣的原始方式,試圖在時間的線性洪流中打撈記憶的晶體,從而為情感尋找“精神的容器”。
作者并未停留在傷感的愛情故事層面,而是將個人的情感嵌入更廣闊的時代圖景之中。手機賣場、工廠流水線、人工智能詩歌展等富有當代性的場景,不僅是人物活動的背景,更是科技迭代、社會變遷作用于個體生命的直接現(xiàn)場。
小說的思想價值,在于作者勇敢地直面“逃避”的復雜性。事實上,主人公的兩次離開,并非源于簡單的懦弱或無情,而是她意識到自己無法提供也無法承受傳統(tǒng)意義上的“幸福”。于是,她對所謂的“安逸”保持警惕。當她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繪本《愛跳舞的小海葵》時,終于找到與自我、與世界的和解方式。借小海葵之口,她寫道:“我們不要覺得縫隙很狹小,實際上,那是光進來的門。”這份自省,標志著她的精神歷程從自我的沉溺走向對他者的關懷。她終于明白,真正的傳奇并非固守于完美的剎那,而是在破碎與流動之中,依然擁有“在裂縫中開花”的勇氣,保持向陽生長的姿態(tài)。作品用詩意的溫情告訴讀者,或許所有真正的抵達都存在于“永不抵達”的書寫之中,在那無限接近的努力里,我們照見了自身的存在,并終于學會與不完美的自我溫柔和解。
(作者:陳婉清,系《芳草》雜志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