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差對照與精神光譜的描繪——論《萬川歸》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各種文化思潮激蕩的四十年。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激進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文化、啟蒙主義、新左翼等文化潮流都先后在中國思想界占有一席之地。同樣,這些潮流也不可避免地給中國文學創作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一階段的長篇小說創作也從不同的層面回應了各種文化思潮。“長篇小說代表了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1],如何整體鳥瞰四十年來中國社會面貌以及各種文化思潮的激蕩,顯然是對于長篇小說而言富有挑戰性的課題,現有長篇小說在敘述中國社會四十年的變化上,做出過一定的探索,書寫改革開放的長篇小說可謂汗牛充棟。無論是像《人世間》那樣表現四十年改革開放的編年史,還是表現改革開放的斷代史,均有不少佳作問世。從長篇小說的敘述對象來看,也出現了多種敘事類型。一是以社會變革為本位,書寫社會發展變化,呈現社會面貌的變化和人物命運在社會大潮中的變遷。像《沉重的翅膀》《平凡的世界》以及其他及時反映中國社會變化的長篇小說,都可以看作是這樣一種類型。二是從社會文化變化著手,來表現社會面貌。《浮躁》《古船》等等都可算是這一類的代表作。三是著眼于時代的精神癥候來敘述社會狀貌,例如《廢都》等。這些長篇小說在表現四十年來激蕩的文化剪影上,大多選擇專注一側,而較少考慮從更高的觀察角度來整體表現文化思潮激蕩之下中國人的復雜精神面貌。
朱輝的長篇小說《萬川歸》算得上是一部表現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精神史、心靈史的作品。從小說的主旨和敘述對象來看,表現改革開放精神史的長篇小說并不匱乏。然而,《萬川歸》的最大特點是,它采用人物關系的參差對照的方法來表現時代激蕩的精神史。《萬川歸》的名字取自小說中的三位主要人物。“萬”來自萬風和的姓。“川”來源于丁恩川名字中的一個字。“歸”來源于歸霞的名字。這樣來命名小說,可以看得出《萬川歸》在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從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來折射時代的精神癥候,正如朱輝曾強調的,小說“應該對人性、人情,對人的命運、未來保持高度敏感性,對人的一切都保持高度興趣”[2]。小說當然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這毋庸置疑。但是,《萬川歸》的重點不在于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反映社會生活本身,而在于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勾畫時代的精神光譜,呈現四十年來的社會精神史。換言之,《萬川歸》不追求人物形象和社會生活之間的歷史性關系,而是把人物看作反映社會精神的載體、符號。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步,《萬川歸》可能還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小說。《萬川歸》在思想和藝術上之所以有獨到的追求,是因為它所折射的時代精神光譜并非是簡單的一原色或者二原色、三原色,它所繪就的是一幅色彩斑斕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精神光譜。
《萬川歸》如何繪就這樣一幅色彩斑斕的精神光譜呢?答案是,依托于人物形象與人物形象之間參差對照的敘述, “(《萬川歸》)是幾個人物在漫長時間里的吟唱”[3]。《萬川歸》敘述了一批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但是,朱輝在塑造這些人物的時候,并沒有孤立、簡單地刻畫,已有論者注意到,小說以萬風和與歸霞為兩條獨立情節線索,又用李弘毅將其連接起來,這種結構恰是一種“DNA雙螺旋的結構”[4]。《萬川歸》對人物關系的安排的確頗具巧思與深意——作者按照參差對照的方法,來安排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小說通過參差對照的方法,讓人物形象與人物形象構成時代光譜的同與異,造就出光譜的多元色彩。具體而言,《萬川歸》構造了四組參差對照的關系。第一組是萬風和與周雨田;第二組是丁恩川與李弘毅;第三組是李璟然與歸霞;第四組是萬風和與他的父親。事實上,這四組參差對照的人物關系還只是《萬川歸》的表層結構,而在其更深的層次下,這四組人物的參差對照關系還隱秘地建構了一個十字結構。該十字結構的構建從根本上造就了《萬川歸》在藝術上的獨創性,有效地描繪了色彩斑斕的精神光譜,細膩地書寫了四十年來中國人的精神史。
一
萬風和與周雨田是《萬川歸》的第一組參差對照的人物形象。這兩個人物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受惠于改革開放的國家發展大勢。先來看萬風和。萬風和本為鄉村高考落榜青年,因為不甘在鄉村生活,決定復讀。經過苦讀,他終于考上了省城的大學,學習俄語專業。因為老師杜斯基的賞識,萬風和又考上了杜斯基的研究生。在杜老師的幫助下,他留校工作。也因為杜老師的欣賞,萬風和成為他的女婿。萬風和這位鄉村青年在改革開放初期,順利升學、完成學業,并在城市立足。應該說是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給了農村青年萬風和升學與在城市立足的機會。因受到1990年代初下海潮的影響,萬風和開始涉足商業。在杜斯基的關照下,他承包了學校的招待所,挖掘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原始積累后,萬風和徹底離開學校,開始從事出版行業。依靠編印教輔,萬風和的文化公司“萬家文化”越做越大,成為編輯、印刷、物流功能齊全的一家大公司。在21世紀房地產行業迅猛擴張的時代大潮之下,萬風和開始涉足房地產,并小有成就。從在城市立足到下海經商,再到借房地產開發的東風,萬風和人生的每一步都因時代大潮的催生而蓬勃發展起來,他是十足的時代幸運兒。
同萬風和一樣,周雨田也是改革開放的弄潮兒。早在上研究生期間,周雨田就懂得生財之道,承包了學校的小賣部,開始走上了掘金不斷的人生之路。研究生畢業后,周雨田留校任教,并開辦了律師事務所。在國家經濟蓬勃發展之際,周雨田的主要業務集中在經濟領域。房地產業興盛起來之后,周雨田主要接手房地產方面的官司。總之,周雨田的律師業務總是順應時代大潮。從根本上講,周雨田也是中國近四十年經濟迅猛發展的產兒。
同為時代大潮的弄潮兒,都是中國近四十年社會經濟發展的產兒,這是萬風和與周雨田的共同之處。他們的身上凝聚著中國經濟建設四十年來的縮影,但是,萬風和與周雨田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首先,萬風和并沒有一味地沉溺于經濟擴張,也沒有徹底淪為經濟動物。萬風和走上下海的道路,從一定程度上講,帶有不得已的因素。因為,他娶了導師的女兒后,經濟上基本依靠妻子和岳父家,這讓他無法有尊嚴地活著。改善經濟條件,這是他經商的根本目的。在自己的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他對追求經濟利潤不再有太大的野心。他總覺得賺了再多的錢,也只是在現有數字后面添上一個“零”而已。
與萬風和不同,周雨田始終以經濟利益的追求作為人生的價值和目標。讀研究生時他承包小賣部,這是他走上商業道路的開端。留校任教后,周雨田一邊為人師,一邊為律師。雙重身份使他獲得了最大程度的經濟效益。周雨田一頭鉆進商業大潮之中,掙下了二十多套房產。
其次,萬風和有精神追求,而周雨田僅僅關心個人的經濟利益。在公司運行和管理過程之中,萬風和總是思考精神價值,而不是一味追求經濟效益。這是萬風和與一般商人的最大差異。如何活得有價值、有尊嚴,是萬風和時常思考的問題。萬風和也是重視情感的人。他暗戀李璟然,多年之后仍對她念念不忘。大學期間萬風和單戀李璟然,他和李璟然并無過多的接觸,僅給她寫過兩封匿名情書。工作之后,他和李璟然再無聯系,但是,李璟然一直在萬風和心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因緣際會,他最終和李璟然走到一起。在得知李璟然不能生育后,他仍然潔身自好。
而周雨田則不一樣,他代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另外一種價值觀——經濟利益至上。他的世界里只有經濟利益,即使幫助學生脫離困境也帶有某種算計在內。他的個人情感世界更是混亂不堪。他在外邊包養情婦,過上了三妻四妾式的生活。在他的腦海里只有經濟利益,毫無情感的位置。在他的妻子歸霞的師兄身陷囹圄之際,哪怕這位師兄曾長期無償關心、幫助過歸霞,周雨田仍是麻木不仁。在利益的算計下,即便歸霞手里有救她師兄一馬的過硬證據,周雨田也嚴厲地要求歸霞不得出手相救。在妻子被綁架的危急關頭,他也不停地跟綁票者討價還價,而不顧及妻子的安危。
雖然萬風和與周雨田同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產兒,但是他們又有鮮明的差異。周雨田是近四十年中國經濟大潮孕育出來的怪胎,他是重商主義的典型代表。而萬風和則是另外一面,他對于物質主義始終抱有清晰的反省態度。萬風和成長、發跡于商業大潮,但是,他對于商業大潮始終持反思態度。在萬風和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無主題變奏》《你別無選擇》等小說對于商業化思潮的反思精神,也可以找到張煒等作家對于商業大潮的警惕和反省的精神書寫。這股精神源于改革開放初期的人文理想、人文精神。出于改革開放的需要,1980年代初期中國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文化思潮,它倡導“抵制泛濫的人欲,力挽物化的狂瀾”[5],以恢復人的價值與尊嚴為基本主題。無論社會思潮如何變遷,這股文化思潮或隱或顯,從未間斷,構成了中國文學自1980年代以來的思想主線。萬風和與周雨田這一組人物形象的參差對照的構筑,既表現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面貌,也表明人文精神也應該是現代化建設的有機構成。
二
丁恩川和李弘毅是《萬川歸》基于參差對照原則而設立的第二組人物形象。他們和萬風和、周雨田不一樣。萬風和、周雨田是時代經濟大潮的弄潮兒,而丁恩川和李弘毅則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邊緣人。先來看丁恩川。丁恩川是一名研究生,讀書期間沉迷于學術,一心撲在水庫建設研究上。他明知同學歸霞有意于自己,也明白只要能留在華東地區發展就能和歸霞走到一起。但是,為了把平生所學應用到水庫建設中去,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到大西北的老家,到艱苦的水庫建設一線去實現人生抱負。
李弘毅和丁恩川一樣,同為經濟大潮時代的邊緣人。只不過,在常人眼里,丁恩川是正常人,有正常人的思維邏輯,而李弘毅被看作是非正常的人。李弘毅是一名轉業軍人。他心地善良,助人為樂。在一家公司當保安的時候,他因為一心想幫助雇主節約電力,隨手關燈,而遭人嫌棄。他業余喜歡鉆研科學,總想把鉆研的“發明”用于實際生活中去造福眾人。但是,他最終遭人嫌棄而被解聘。待業期間的一次偶然機會,讓他成為代人體檢的“專業戶”。不過,他很快因為良心不忍,最終放棄了這份待遇優厚的工作。失業的李弘毅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躲在家里鉆研現代物理學。李弘毅鉆研物理學,沒有功利的目的,就是喜歡而已。李弘毅所鉆研的都是基礎科學、純理論科學,也無法在現實世界里去實際應用,自然也不可能為李弘毅換來經濟利益。但是,他沉迷其中,樂此不疲。除了這一愛好之外,他還鉆研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比如,他的外祖父是國民政府的一名中將,其別墅被拆之時,李弘毅總在附近轉悠,認為他外祖父的別墅一定有一條隱秘的隧道。李弘毅所思考、鉆研的對象,都無法產生物質利益和現實效益。現實世界中的李弘毅是一個毫無現實價值的人,也是一名“無用之人”。正因為如此“無用”,前后有兩位女性都拋棄了他。
丁恩川和李弘毅雖然生活在一浪一浪涌起的經濟大潮之中,但是,他們都沒有把經濟利益作為人生的首選目標。這是丁恩川和李弘毅共同之處的第一點。
丁恩川和李弘毅共同之處的第二點是,他們最終實現價值的方式都是利他。丁恩川的人生選擇顯然不是以經濟利益作為驅動力,而是把學術研究以及水庫建設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所追求的不是個人利益,而是社會價值的實現。最終,丁恩川也獲得了事業上的豐收,成為水庫建設領域的重要專家,實現了人生的理想。從某種意義上講,丁恩川是梁生寶式的人物,他的價值體現在社會認可而不是個人獲益的方式上。丁恩川選擇了與重商主義格格不入的人生道路,他仍心懷造福社會的理想,仍然懷有獻身于社會的理想與激情。這種把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起來的人生理想,在重商主義時代雖然被視為邊緣的價值觀,但是,丁恩川所堅守的價值觀仍然是我們這個社會健康發展所不可或缺的。
李弘毅熱衷于科學的激情和實際行為,則難以為家人和社會大眾所接受、認可。在自己家里人看來,他是一位不正常的人,言行古怪,不合時宜。但是,誰都沒有想到的是,李弘毅最后捐獻了自己的器官——眼角膜、心臟、腎臟、肝臟,以特有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的最終價值。李弘毅以一人之身體,拯救了幾位亟須換器官的病人的生命。他的個體價值隨著他的生命的終結而消失,但是,他的社會價值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值得注意的是,李弘毅的捐贈屬于公益性質,他并沒有以牟利為初衷。
作為參差對照的兩個人物形象,丁恩川和李弘毅的差異在于,丁恩川實現了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這條人生道路的選擇顯然能獲得國家的認可和倡導,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體現了歷史理性的原則。而李弘毅所選擇的人生道路更多地是屬于倫理意義上的。他為他人節約電力,為代人體檢而自責,他跳下長江救人,他捐贈身體器官,等等,這些行為都屬于倫理層面。也就是說,李弘毅在倫理層面實現了自我的價值,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善”的一面。丁恩川與李弘毅的參差對照關系的建構體現了《萬川歸》的思考。丁恩川在經濟大潮之中體現出順應中國現代化建設歷史趨勢的一面,他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中國當代文學“新人”書寫傳統的延續。梁生寶屬于農村“新人”的典型,蔣子龍是工業題材領域的“新人”,丁恩川應該屬于知識分子領域的“新人”。丁恩川這一人物典型表明,中國的改革開放基于科學、基于歷史的必然性,符合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尊重科學的發展規律固然重要,但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除了尊重“真”之外,還應該符合“善”的規則。李弘毅就是“善”的化身。“善”是“無用”的,無法創造經濟效益,但是,它又是有價值的。經濟效益和人倫關懷可能并不在一條直線上,二者可能難以兼容。其實從《魯班的子孫》等作品開始,經由“現實主義沖擊波”的小說思潮,乃至“底層寫作”思潮,現代化建設的倫理價值的思考一直是中國文學的基本主題。《萬川歸》以丁恩川和李弘毅的參差對照關系的建構,再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真”與“善”之問。
三
李璟然和歸霞是《萬川歸》中另一組具有參差對照關系的人物形象。丁恩川和李弘毅的價值是利他,更多地體現在社會價值上。與丁恩川、李弘毅相比,李璟然、歸霞則是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
利己主義曾是1980年代初期中國文學常討論的一個話題。從集體主義價值觀中走出來的一代中國人,開始思考自我價值,并形成了人生的價值到底體現在利己還是利他的討論潮流。像潘曉的來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就是這股思潮最突出的表現。而《人生》的發表則把這股思潮的討論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高加林的選擇是否符合社會主義價值標準,成為一時討論的熱門話題。有批評者認為,高加林所遵從的價值觀是典型的利己主義,應該受到批評。
李璟然、歸霞這兩個人物形象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取向,也屬于典型的利己主義的范疇。大學期間,萬風和就和李璟然相熟識,萬風和偷偷地愛上了李璟然,并給她寫了求愛信,李璟然也知道萬風和有意于她。畢業之后,二人就失去了聯系。但是,萬風和心中一直有李璟然的位置,畢竟她是萬風和的校園暗戀對象。萬風和的一次突發疾病,給李璟然提供了來到他身邊的契機。當萬風和發現兒子萬杜松并非自己親生兒子后,萬風和便與妻子和平分手,和離了婚的李璟然結合在一起。小說到這里應該是敘述了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但是,這個美好的愛情故事其實充滿了精心的算計。應該說,萬風和并非李璟然心中所愛。例如,李璟然為了幫助萬風和拿下地權,她居然默許、慫恿萬風和同一女掮客發生肉體關系。這顯然不是恩愛夫妻應該有的舉動。李璟然和萬風和走到一起,一方面是因為萬風和真心實意地愛上她了,她被感動了。雖然他們久未聯系,但是,在突發疾病的時刻萬風和冥冥之中撥通了李璟然的電話。因為,在萬風和的潛意識里,李璟然才是他的最愛,而不是他的妻子;另一方面,也有李璟然在利益上的盤算。她幫助萬風和打理企業,表面上看沒有領取報酬,但是,在她離開萬風和之前,已經把屬于自己應得的酬金,悄無聲息地轉移到歐洲,購買了屬于自己的房產。總體看來,李璟然需要利用萬風和來積累財富的時候,她還能維持著和萬風和之間的情感關系,一旦達到了目的之后,情感的遮羞布就毫不猶豫地被她撕下來。在萬風和做換心臟手術的關鍵時刻,李璟然卻滯留在歐洲,并沒有選擇回國照顧萬風和。這和當初萬風和昏迷住院期間,她一直在身邊悉心照料的舉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甚至在萬風和換心臟手術情緒最低落之際,李璟然以在歐洲遇見了真愛為由,向萬風和提出了分手,給萬風和以沉重的精神打擊。
李璟然和萬風和之間的愛情只是一件華美的外衣,而骨子里李璟然始終把萬風和當作工具。她幫助萬風和發展事業,最終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李璟然的人物形象是徹頭徹尾的自私自利的。與李璟然一樣,歸霞也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歸霞同樣是從鄉村考上大學的。她為了穩妥地考上大學,選擇了冷門的水利專業。上大學后,她發現水利專業要到一線工地去駐扎,條件非常艱苦。為了擺脫艱苦的工作環境,歸霞選擇了繼續攻讀碩士學位。進一步深造的目的不是為了多學知識,而是為了有機會選擇更好的工作環境。歸霞從考大學到進一步深造,其功利性目的非常突出。在個人事業上,歸霞的人生理想不是追求事業上的成功,而是貪圖享樂與安逸。研究生畢業之際,她在導師的幫助下,找到了安逸卻和專業關系不大的工作,即便她的導師對她不再從事專業工作有所不滿。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之中,她在師兄的照拂下,自始至終只圖安逸,心思完全不在為單位創造價值上。在選擇愛情對象上,歸霞也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功利色彩。從內心來講,她喜歡丁恩川,希望丁恩川能留在條件優越的華東地區工作。然而,丁恩川心有所系,他的志向在于水庫建設,在于水庫防凌。而只有在苦寒的大西北,他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得知丁恩川的真實想法后,歸霞從心底放棄了丁恩川,這種選擇,有學者認為,“本質上是對自身庸人化現實的回避”[6]。最終,歸霞和周雨田走到了一起,因為周雨田能給她帶來富足與安逸的生活。
李璟然和歸霞都是崇尚自我價值實現的人物,這是二人之間的相同之處。不過,李璟然的選擇是通過他人之手來實現自己的個體價值,她的自私自利始終和商業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而歸霞則是徹底放棄社會價值而龜縮到個人的價值之中。這是二人的差異之所在。但是,無論哪一種利己主義者,都是以犧牲集體事業、他人價值為根本歸宿。李璟然隱瞞萬風和,偷偷轉移財產,在萬風和需要她的時候,給了萬風和最為沉重的精神打擊。歸霞多年來在工作單位毫無追求,她不僅辜負了國家的培養,也從來沒有為單位創造任何價值。李璟然、歸霞都是《萬川歸》所批判的對象。李璟然最終消失在歐洲,歸霞則是肉身無法得到拯救,生命消逝。我們可以在《萬川歸》的敘述機鋒中窺見李璟然、歸霞所受到的批評。《萬川歸》對于利己主義的批判態度和《人生》發表后人們對利己主義的態度有所不同。我們注意到,雖然高加林當初也被看作是利己主義者,但是,他仍收獲了大量的同情和惋惜,甚至是贊許。而李璟然和歸霞與她們的“前輩”高加林的命運如此迥異,其原因在哪里?其實是因為時代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改革開放初期,崇尚個人價值和利己主義具有歷史的合理性。畢竟沉疴已久的中國要推動改革開放,就要釋放個體的積極性,只有充分釋放個人的價值,才能為改革開放找到前進的動力。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崇尚自我價值、自我選擇的價值觀,一旦和商業利益的追求媾和在一起,就構成時代的桎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對利己主義價值觀的批評,這是《萬川歸》構建李璟然、歸霞的參差對照關系的根本性目的所在。
四
萬風和與他的父親之間的參差對照關系也值得注意。萬風和與他的父親之間的對照,在小說里并沒有占據很大的敘述比重,但是,這一組參差對照關系毫無疑問卻是《萬川歸》中最為重要的。萬風和與他的父親雖為兩代人,但是卻有一致性。這個一致性是,他們的兒子均非自己的親生骨肉。萬風和與他的父親并無生物學上的父子關系。同樣,萬風和與自己的兒子萬杜松也無生物學上的父子關系。這是萬風和與他的父親之間在父子關系上的共同性。不過,這種關系僅僅局限于生物學意義上。從精神層面來看,萬風和與他的父親在對待非親生兒子的態度上又有一定的差異性。
萬風和得知萬杜松并非自己生物學上的兒子后,受到很大的打擊,無法接受這一事實。這也是他與妻子離婚的根本性原因。萬杜松到底是誰的兒子?這一直是萬風和心中的隱痛。因此,他對兒子萬杜松也不太放在心上,即使在萬杜松上學這樣的大事上,他也僅是出于幫忙的態度來應付,而無半點情感上的考量。和萬杜松的關系發生重要變化的契機,是萬風和做換心臟手術。手術之后,萬杜松親力親為,悉心照顧萬風和,傾心打理“萬家文化”公司的業務。萬杜松的照顧讓萬風和突然意識到,相較于血脈關系,父子之間的精神聯系也許更為重要。
再來看萬風和父親對待他的態度。雖然萬風和是他的父親抱養的孩子,但是,父親對他卻無半點生分,而是把他當作親生兒子一樣來養育。他為抱養了這樣的一個兒子發自心底地高興。雖然后來他有了親生的兒子,但是,他也沒有對萬風和另眼相待,而是一如既往地關心他、照顧他,為他的成長而開心。他甚至把祖傳的玉石送給了萬風和而不是親生兒子。
萬風和與他的父親對待非親生兒子的態度上的對照表現,其實是為了引起關于“根”與傳承的哲理思考。一代代人傳承的到底什么?李弘毅的外祖父是國民政府的中將,傳下來的財富的象征——別墅——也被夷為平地。這位中將的后人,已經成為平常人家,甚至要為了基本生存而掙扎、奔波。如此看來,物質財富的傳承是不可靠的。那么血脈的傳承就可靠嗎?萬風和發現,即使是寫在族譜上的一代代的傳承,有時也不那么可靠,甚至也不再是那么重要。正如萬風和所言,誰又能知道族譜上的血脈傳承一定是沒有中斷過呢?看來,血脈相傳也許不是那么重要。對于萬風和來說,血脈之所以顯得重要,無非是事關財產繼承的問題。這是他在乎萬杜松是不是自己的骨肉最為根本的原因。所以,在他和李璟然婚姻存續期間,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和李璟然生一個孩子。這固然有寄托他和李璟然之間感情的原因。而最大的原因還在于,他需要自己的血肉來繼承自己的事業、家業。直到萬風和發現他雖然不是父親的親生骨肉,但是仍然享有父親對待他的真誠的愛,萬風和開始漸漸釋懷。
既然物質財富的傳承不可靠,血脈傳承也不是最為重要的。那么,真正能傳承下來的是什么呢?真正能傳承的,是家族乃至民族代代相因襲的“根性”,是文化和精神價值。就像《萬氏族譜》記載的人物,他們的肉身雖然消亡了,但是,他們留下的故事、精神卻在代代相傳。小說有一個很有價值的細節——李弘毅外祖父的別墅被拆掉,萬風和從亂石之中找到了一塊墻磚,這塊墻磚上刻著“萬”字,是萬家祖上某一位工匠制作的墻磚。萬風和把這塊墻磚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常常凝視。當萬風和凝望那塊不知道哪個朝代的萬姓先輩制造的墻磚時,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精神傳承、文化傳遞,才是超越歷史時空的“根性”之所在。
《萬川歸》所設置的萬風和與他的父親這一組人物參差對照的書寫,把精神傳承的拷問納入到了一個深邃的時間隧道之中。萬風和的父親面對不是親生兒子的萬風和的時候,他付出的是真摯的感情,同樣,萬風和對于這樣一位非生物學意義上的父親,也是充滿了深厚的情感。雖然無血脈相連,但是情感的聯系讓父子二人仍然是心連著心。當萬風和遇到萬杜松不是親生兒子這樣的問題之初,萬風和的情感反應激烈。最后,他接受了事實,回到了父親對他的情感態度的軌道上,萬風和最終接受了萬杜松,萬風和對父親的這種回歸,有學者指出,正體現了“鄉村文化中溫柔敦厚的那一脈傳統”[7]。
萬風和與他的父親這樣一組參差對照的關系構造,還有一個更為有價值的地方在于,它把精神、信仰根植于血脈之中,而不是凌空蹈虛式地高懸起來。是物質還是精神更重要,是此岸還是彼岸更有價值,這樣的拷問其實是近四十年中國文學一直追問的問題,也是中國文學反復書寫的母題。但是,其書寫的慣性是,把精神價值、人生價值等問題歸入到虛空的彼岸。對彼岸的追尋所帶來的虛空與虛無,成為近四十年中國文學討論精神價值的重要趨勢,然而,《萬川歸》卻在生物學與精神上之關系的拷問上,把彼岸的精神納入社會發展的軌道之中,讓我們看到,精神、價值、信仰等等,其實就是自己身邊最為切實的內容,就像我們身上流動的血液。它既是生物學上的,更是精神層面上的。
五
萬風和與他的父親之間的人物關系指向的是歷史;萬風和與周雨田這一組人物關系代表的是現實性,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進行時。這兩組人物關系構成了“歷史—現實”的兩翼,形成了《萬川歸》深層的縱軸,它們的關系是時間上的。丁恩川與李弘毅這一組人物關系代表的是利他;李璟然與歸霞這一組關系代表的是利己。這兩組人物關系組成“利他—利己”的價值審視,它代表的是價值觀,是《萬川歸》深層結構的橫軸。于是,《萬川歸》所構造的四組參差對照的人物關系,構成了深層的十字結構。
從根本上看,《萬川歸》是一部整體反思四十年改革開放精神狀態的作品。四十年來各種文化思潮在思想界跌宕起伏,國人習慣從不同的思想潮流中獲取精神養料,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啟蒙思想,到張揚個體價值的現代哲學和人文思想,再到1990年代及21世紀興起的新左翼、新國學等等。國人希望借助各種文化思想為中國改革開放提供思想營養、資源,助力中國社會穩步發展。縱觀各種思想潮流,雖然在中國人身上打下各種烙印,但是,面對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之勢,我們還是猝不及防。一時國人思想混亂,無所適從。舊有的價值觀被解構,利己主義思潮和重商主義媾和,而新的價值觀尚未徹底建立。今天應該如何繼續走改革開放的精神文化之路?這是擺在每一個認真思考時代命題的中國人面前的課題。
一波波文化思潮裹挾下的文學創作,是中國人的觀念、情感、心理、精神結構 “錯動、重組和再造”[8]的最真切的體現。《萬川歸》也不例外。相較于類似的題材,《萬川歸》的思考有其獨到之處。首先,小說采用縱向的時間之軸,面向歷史之問來理解、思考改革開放之路。《萬川歸》在這一維度上思考的是何為“變”,何為“恒”。財富之虛妄,血脈可以中斷,所有的物質層面上的,都是不可靠的。可靠的是精神,是綿延幾千年的精神與文化。在這樣的歷史拷問之中,萬風和、周雨田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終歸不是傳承的對象。小說的題目除了來自三位人物的名字之外,還出自莊子的《秋水》中的一句話:“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9]小說之所以命名為“萬川歸”,是因為小說要把物質、血脈、財富、價值置于時間之問中來思考。這也是時間之軸設置上的深意。
《萬川歸》橫向的價值之軸給我們展現了四種價值觀:兩種利他的價值觀和兩種利己的價值觀。而深層的十字結構的焦點,也是縱軸與橫軸的交叉點,是丁恩川。為何說是丁恩川而不是萬風和呢?雖然萬風和在小說中所占的比重更大,相比較而言丁恩川在敘述上的比重并不大,正面敘述的內容更是不多,但是,他卻成為整部作品的原點。丁恩川之所以是《萬川歸》的價值原點,和他所代表的價值觀的特質分不開。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丁恩川體現了利他的價值觀,所以丁恩川才是《萬川歸》的深層結構的原點。其實,丁恩川是深層結構的原點的關鍵在于,他身上所體現的利他價值觀,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精神的再現。從時間之軸上來看,丁恩川是從歷史中走來的,我們可以看到丁恩川身上有一股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信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追求“為萬世開太平”。這種精神擔當恰恰在丁恩川身上體現得最為鮮明。從橫軸來看,丁恩川又是評價周雨田、李璟然、歸霞的價值尺度。與丁恩川相比,萬風和雖然也對精神價值有所追求,重感情,重視精神與文化傳承。但是,那僅僅停留在個人修養層面,萬風和還沒有把這種精神修養轉化為社會擔當,進而以個人所信奉的價值觀來造福社會。與丁恩川相比,周雨田、李璟然、歸霞在價值觀上的高下更不必說。周雨田、李璟然、歸霞雖然接受了現代高等教育,但除了自私自利之外,談不上任何責任和擔當。周雨田、李璟然身上有一個重要的共同性——他們都是有能力的知識分子。周雨田是一位成功的律師,專業精深。李璟然管理能力突出,在瞬息萬變的商場,她善于捕捉商機,精于算計。但是,她和周雨田一樣,也僅是一位“知道分子”。他們缺乏造福社會的抱負。歸霞更不必說了,上大學、深造無非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而已。相比較而言,丁恩川則是一位有抱負的知識分子,他犧牲個人舒適的工作環境和安逸的生活,追求科學報國,把平生所學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為社會大眾謀求利益。
處于時間之軸與價值之軸重合之處的丁恩川,是《萬川歸》的敘述焦點,以此為原點,去評判萬風和、李璟然、歸霞等等知識分子,從而凸顯《萬川歸》的主旨。因此,《萬川歸》是一部“改革開放長史”[10],是一部“當代知識分子心靈史畫卷”[11],也是一部四十年知識分子價值與精神的反思錄。總之,一部《萬川歸》,是四十年中國社會的精神光譜,是國人的精神史,也是知識分子的反思錄。
本文系“華中科技大學文科雙一流建設項目基金(中國現代文體學研究)” 階段性成果。
注釋:
[1]吳義勤、梁鴻鷹、張燕玲等:《中國長篇小說創作趨勢與異質性書寫》,《東吳學術》2023年第6期。
[2]朱輝、李徽昭:《小說應該對人的一切保持高度敏感——對話朱輝〈交叉的彩虹〉》,《山西文學》2023年第1期。
[3]朱輝:《一日長于百年·〈萬川歸〉創作談》,“鐘山”微信公眾號,2023年6月21日。
[4]張德強:《雙螺旋結構與百合心剝落——〈萬川歸〉敘事風格探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4年第3期。
[5]於可訓:《新世紀文學的困境與蛻變》,《江漢論壇》2009年第9期。
[6]劉志權:《人世幻相、生命實在與神性賦格——論朱輝長篇小說〈萬川歸〉對世俗人生的穿透》,《南方文壇》2024年第5期。
[7]王文勝:《由薛定諤的貓想到——評朱輝的長篇小說〈萬川歸〉》,《揚子江文學評論》2023年第3期。
[8][10]何平:《如何看改革開放長史?怎樣發明新的文學語法?》,《文藝爭鳴》2024年第5期。
[9] 方勇譯注:《莊子》,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259頁。
[11]《新刊出爐|〈鐘山〉2023年第1期目錄+精彩提要》,“鐘山”微信公眾號,2023年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