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玲的“吃經”
《談吃與畫餅充饑》是張愛玲于1980年發表的一篇散文。
2025-11-19
-
尋《過江夢》:張伯駒長篇自傳體小說發現紀實
2024年6月8日凌晨五點,晨曦微露,我已經投入工作,著手整理新發現的張伯駒史料《消夏閑筆》一文。
2025-11-18
-
巴金《家》的修改與闡釋和《李大海》的出版
巴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他早年信奉無政府主義,他的熱情感染了無數年輕人,影響了他們對社會的思考,因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2025-11-14
-
劉心武:丁聰扶掖《鐘鼓樓》
丁聰(右)和劉心武合影于一九八八年 《鐘鼓樓》插圖之一 丁聰 繪 吳祖光先生在世時一大愛好,就是請客吃飯。
2025-11-13
-
華北抗戰文藝的生命感、樂觀與地方性問題
首先必須說明,筆者主要致力于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研究以及當下的文學批評。
2025-11-12
-
蕭紅的初戀:汪恩甲其人其事
在紀念蕭紅百年誕辰活動期間,季紅真教授接受采訪時認為:“蕭紅傳記很多,但是正如某些學者所言,以訛傳訛的多,缺少雙重證據、文獻和實物。
2025-11-10
-
程光煒:再論問題和材料
我在《當代文學:問題和史料》(1)一文中,將二者關系的重心放在問題上,提出“沒有問題,就沒有材料”的觀點,認為采用“縫隙”“重現”“想象力”等方法,是深入研究問題的有效路徑。
2025-11-07
-
1960年代電影《魯迅傳》的一波三折
1961年,趙丹、于藍、謝添,導演陳鯉庭和文化部副部長周揚等隨《魯迅傳》劇組在紹興 把魯迅形象拍成電影屬于傳記片的范疇。
2025-11-06
-
陳福康:四十年了,那些令我懷想的獨特的風景!
原標題:獨特的風景 在2025年7月2日《中華讀書報》上讀到已故臧克家老人的女兒臧小平女史寫的《牧之先生,〈文史知識〉一直珍存著》一文,非常感動。
2025-11-05
-
從課程烏龍到學術美談
1944年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教授合影。
2025-11-04
-
老舍福建談戲:“語言不好懂,我還是很喜歡”
1962年4月,老舍在廣東參加潮劇座談會后為潮劇題詞。
2025-11-03
-
【溫故】十月,書頁翻動
編者的話 溫故十月份的選稿,聽到書頁翻動的聲音,在每篇文章中訇然作響。
2025-10-31
-
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是如何建立的?
1975年12月16日,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就落實毛澤東主席的批示,向中央辦公廳提交的報告 魯迅先生在1936年10月19日逝世之后,各界人士在表達哀悼之情的同時,也紛紛提出紀念魯迅的建議,其中之一就是建立魯迅紀念館。
2025-10-30
-
從反諷到抒情:戰時老舍筆下個人與國家關系的蛻變
抗戰以前,老舍的小說如《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駱駝祥子》等,主要是寫市民階層的性格弱點,無論是老張的實用主義、趙子曰的軟弱,還是馬氏父子的市儈等,都帶著強烈的諷刺性,即便是想通過個人努力走向成功的駱駝祥子,最終也成了“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2025-10-29
-
商金林:黃修己老師啊,您慢慢走
北大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教研室人才濟濟,教學和科研的實力相當雄厚。
2025-10-28
-
《走向未來》叢書的來龍去脈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四川人民出版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致力于解決“文革”十年造成的“書荒”問題。
2025-10-27
-
鐘桂松:筆墨中的人間情味——新見茅盾致阿英信和沈家舊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茅盾在一九四九年致阿英的幾封信,內容有托請阿英先生關心其在天津的凱叔家人工作等內容。
2025-10-24
-
與之:鄉間的魯迅
三匯中學一年的生活,給了我“大城市”所無法給予的許多東西,廣闊的田野,金燦燦的油菜花,足以令人懷舊的“小山城”的頹敗的景物,坑坑洼洼、彎彎曲曲的古鎮街道,這都不是今天真假混雜的“現代古董”所能擁有的魅力,當然,還有那批天真爛漫、求知欲旺盛的鄉村孩子。
2025-10-23
-
山河受難與文化磁場——抗戰時期海派知識分子在桂林的精神圖景
摘要:從1938年10月廣州和武漢淪陷,到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桂林憑借其在地理、交通、政治上享有的獨特優勢,匯聚了中國大批知識分子,書店出版事業、文學創作、戲劇、繪畫、音樂、抗戰愛國文化運動等隨之蓬勃發展。
2025-10-22
-
居庸暗度,一場巨大陰謀的前奏
編者按: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六日,當明思宗朱由檢收到居庸關失守的消息時,他不會想到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七十二小時,更不會想到,將自己一步步逼上煤山的竟是自己人。
2025-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