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水平:日子過老
一 中國還有多少大山深處的村莊?幾代人守著寂寞,日復一日,只有墻上的一幅掛歷把他們流動的時間靜止了,掛歷把歲月的真相隱藏和固定在平常日子里的每分每秒中,使他們忽略了自己,忽略了田間地頭甚至一年四季的穿著打扮,活著的意義就是親切的日子來臨,他們重復著以往的日子,這樣的過程從未間斷,他們向著死亡走近,沒有畏懼,勞動讓他們內心透亮。
2025-07-22
-
萬雁:從裂縫處生長
穿行于老城區迷宮般的巷道,我總被那濃郁的煙火氣吸引。
2025-07-22
-
暖化重重——中篇《鴿與鳳》創作談
這家的大兒子,身體略有殘疾,遲遲找不到老婆,讓當娘的很是著急。
2025-07-22
-
《靜止的夸父》:“小泗島的夜如鐵板一樣黝黑生冷”
這篇小說啟動的原因大概有這么幾個: 首先是緣于2021年年底,我大學畢業時的福建之旅。
2025-07-22
-
崔曼莉:迷戀虛構的頭腦
我經常說,只要我寫小說,我的腦子就清楚了。
2025-07-22
-
王方晨:我在挖掘傳統文化的寶藏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山東人,于儒家文化腹地成長起來的作家,我發現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書寫,幾乎可以涵蓋我所有的城市寫作、鄉土寫作。
2025-07-21
-
李燕燕:期待“隱形”的孩子不再“隱形”
很多人好奇地問我,為什么《“隱形”的孩子》這個報告文學單行本由主線作品《校園之殤——關于“校園霸凌”的社會觀察》(《北京文學》2024年9期刊發時原名)和“外一篇”《長大的他們——大齡孤獨癥患者的社會融合之路》(《當代》2025年2期)組成。
2025-07-21
-
孫惠芬:在寂靜中,傾聽靈魂的聲音
告別《紫山》的寫作已經半年有余,可寫作時的感受一直都記憶猶新。
2025-07-20
-
劉醒龍《文學訪談錄》:訪談本質是真誠對話
與人對話,特別是與文學中人坦誠相對,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場筆試。
2025-07-18
-
我的馬華文學:汪洋中的一條船
每次在馬來西亞境外談馬華文學,我都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怎樣談論才不會顯得太過悲情。
2025-07-18
-
魏市寧:故事與身處圓心的焦慮
那個村莊位于豫北、冀南、魯西交界,起初他稱之為家,后來他稱之為老家。
2025-07-17
-
照亮與激活——《提燈》創作談
靈感,是人們都渴望的東西。
2025-07-17
-
阿尼蘇:草原上,那些講故事的人
我的家鄉興安盟科右中旗,在大興安嶺南麓,科爾沁草原腹地。
2025-07-15
-
“啊”一下之后——小說《春·發》創作談
《春·發》采用了嵌套式的敘事結構——“我”為了找到編輯所說的“‘啊’一下的東西”,只身前往吐虎瑪克鎮采風,偶然發現了大約三十年前編劇王維留下的劇本手稿,劇本講述了獸醫巴吾里江與帕麗扎提的愛情故事。
2025-07-15
-
余紅:大江大湖中的生態圖譜
我出生在洞庭湖畔,是看著這湖水長大的。
2025-07-15
-
半夏:集市是個時空之筐
1 這些年一直關注著云南的農貿市場,沒退休時,下鄉采訪或去旅游,最喜歡逛的就是當地的農貿市場。
2025-07-13
-
林森:深藍的誘惑
因為寫了幾篇與海洋相關的小說,便時常被放到“新南方寫作”“海洋文學”等概念里討論,也時常被一些朋友問:“你是怎么寫起海洋來的?”是啊,寫作帶有太多偶然性,一次路上的偶遇、一場寒潮所帶來的噴嚏,都可能改變書寫的狀態和內容,而我是怎么有“規劃”一般,在七八年里連續寫下跟海洋相關的長篇小說《島》和中篇小說“心海三部曲”(即《海里岸上》《唯水年輕》《心海圖》)的? 若細想,其理由又并不復雜,一個還對自己有點基本要求的寫作者,總會希望眼下的這一部作品,要跟上一部有所區別,求新求變,是寫作者最原始的驅動力。
2025-07-13
-
胡竹峰《滸村月令》創作談:融入山鄉,與野為徒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
2025-07-12
-
何玉茹:孤獨、友誼和寫作
《她和她的麥子》寫的其實是一個人的孤獨。
2025-07-11
-
陳修歌:一則關于夢與欲望的故事
《織霞山上》講述的是關于夢與欲望的故事。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