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有理想,農村有希望
老馮在朋友圈邀約大家去西海固賞藜麥,嘗新麥,還配發了專門制作的藜麥PPT,很美觀,上面的藜麥確實漂亮。
2025-04-24
-
程皎旸《打風》:這些故事的創作,伴隨我跌宕的香港職場之旅
2011年,大學開始前的那個暑假,我渴望工作,像大人一樣,自己賺錢自己花。
2025-04-22
-
故人生死各千秋——《師友記》自序
人生在世,除了家人外,最親密的人首推師友。
2025-04-20
-
倪晨翡:虛構的臨界
我寫過不少父親母親,不少家庭關系,以一個人子描摹和刻畫、拆解與建立這些虛構的父母。
2025-04-17
-
關于記夢詩和旅行詩的創作談
記夢詩 太陽東升西落,我們的日常千篇一律,起床、上班、開會、吃飯、回家,即使是周末,也無外乎固定的幾類活動。
2025-04-15
-
《兼職兒女》創作談:拿什么來愛你,我的媽媽
身為每日坐班的中年人,平日工作繁忙,我盡量每天給母親打一個電話,作為平時不能在身邊陪伴的彌補。
2025-04-13
-
鄒謹憶:猶如執炬
小說作為戴著面具起舞的藝術,創作談卻要寫作者公布面具之下的隱秘,這實在是一項相當具有考驗性的工作。
2025-04-10
-
于一爽:魚死了去哪兒
至少這兩年,小孩一直是我創作中的一個元素,并不是為了進入母嬰主題,而是在相當長的時間中,和小孩的關系構成了主要的人物關系,以及通過觀察小孩帶來一些感受。
2025-04-10
-
為消失而書——關于《清白之年》及其他
春節的喜慶氣息還未褪盡,我們又把婆婆接回了武漢。
2025-04-08
-
應有孤心向明月
小說首先要有一個故事——有時要有很多故事,這點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已經實踐得很好。
2025-04-08
-
紀紅建:行走與思辨讓文學更加豐盈
這不僅僅只針對報告文學寫作。
2025-04-08
-
栗鹿:聆聽一些不被理解的聲音
很高興能跟大家分享《耳石、廣場與巨輪》這篇小說的創作歷程。
2025-04-08
-
翔虹:《魚挪活》及創作談
創作談:為什么是地蘇 近年來我在小說里出于本能地寫地蘇,攏共十來個中短篇,《魚挪活》是其中之一。
2025-04-07
-
關于《八叔的“論語”》的幾點說明
一、全篇十二節,前十一節寫于2006—2008年之間。
2025-04-06
-
理解與共情——《理解萬歲》創作談
去年春天,我和同事到云南出差,采訪了杜富國班長所在的掃雷排爆大隊,之后,在清明節前去到麻栗坡縣。
2025-04-06
-
《秋霞圃》:往事令人期待
2023年10月,我出版了一本園林紀實作品《豐德園》。
2025-04-06
-
石慶慧:一棵命運之樹
《女人樹》收錄了我發表在《民族文學》《天津文學》《朔方》等刊物上的《女人樹香》《被黃蜂追趕的人》《美麗人生》等10部中短篇小說,所涉小說多以黔東南苗侗山區為背景,書寫時代背景下小人物內心的堅守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5-04-02
-
汗漫:以南陽為起點
1 這些年,每次從上海回南陽過春節,我都要到北郊石橋鎮的張衡墓走一趟。
2025-04-02
-
宋娃:我深知任何人都渴望被看見
作者的創作根基源于他的出生、經歷和認知。
2025-04-01
-
為“平凡”奏樂——短篇小說《破陣曲》創作談
這是一篇與我以往創作風格很不相同的小說。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