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見性與現代性
近年來,視覺文化研究在國內逐漸成為人文學科領域的一門顯學。
2018-04-04
-
凝聚文藝繁榮發展的有生力量
新文藝組織、新文藝群體以及新文藝聚落和新文藝個體工作者與生俱來的向市場要生存、向機制要活力、向創新要優勢的特質和稟賦,促使我們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延伸工作手臂,為他們提供關愛、服務和幫助,做實實在在的聯絡服務工作,凝聚起攀登文藝高峰的全社會力量,共同為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2018-04-04
-
吳曉東:作為“中介”的日本
中國現代文學創生與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直伴隨著對西方文學思潮和文藝理論的全方面的譯介和接受。
2018-04-03
-
近代域外《左傳》研究路徑各異
19世紀后半葉,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域外漢學界興起了研究中國古代典籍的熱潮。
2018-04-03
-
江南佛教文化的特征
佛教源于印度,東漢時期傳入中原。
2018-04-03
-
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文藝理論
相比于歷史上種種文藝本質觀,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有一個重要維度,即從社會關系角度認知文藝。
2018-04-03
-
新時代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 要以問題意識為導向
馬克思主義文論認為,文藝活動作為人的精神性的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通過文學藝術的創造和欣賞使之展現和外化出來,具體的鮮活的人是文藝的出發點、樞紐點和歸宿點,文藝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動的創造,文藝是塑造“豐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徑。
2018-04-02
-
癢,不僅僅是癢
大凡有外在表現的感知,或感知的對象是外在的,這樣的感知就容易表達、容易相通,如笑表達的是快樂,哭表達的是痛苦,笑與哭都是別人所看得見的。
2018-04-02
-
批判藝術中的模仿邏輯
批判藝術源自于現代的批判精神,用藝術作為批判武器,強調對現實的干預作用。
2018-04-02
-
將更加壯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給下一個600年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18-03-30
-
《木蘭詩》中的花木蘭:英雄氣與兒女情的兼容自洽
男耕女織的古代社會,女子留在人們印象中的經典姿態,是臨窗織布。
2018-03-29
-
晚清“新小說”辨義
晚清出現的“新小說”, 在雅俗文學中的歸屬一直比較模糊。
2018-03-28
-
杜甫七絕的“別趣”和“異徑”
歷代詩論對杜詩各體的評價中, 絕句的爭議最多, 已經形成杜詩藝術研究中的一個熱點。
2018-03-28
-
作為悖論的“《莊子》美學”
《莊子》美學研究的學術歷程至今不到百年。
2018-03-28
-
新時代續寫工業文學新輝煌
前不久,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辦的工業文學作品大賽中,我集中閱讀了參選作品,感觸良多。
2018-03-28
-
繁榮文藝精品創作 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繁榮文藝創作”“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力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堅強決心。
2018-03-27
-
文化自信與詩性表達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8-03-27
-
陶禮天:文學地理與文學地理學建構片談
關于文學與地理的關系,是文學批評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可是正如魏晉時期喜好“清談”的文人所言:“談何容易”;據王僧虔《戒子書》所述,“談何容易”這句話是西漢最擅長辯難的著名文人東方朔說的,可見“文學自由談”這個“談”是很難的。
2018-03-26
-
文藝也要鑒往知來
主持人:張 江(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 對話人:閻晶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范玉剛(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金永兵(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丁國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在處理歷史題材的過程中,文藝有其自身特點,尤其是非紀實類體裁,因借助虛構、想象、夸張而鮮活飛揚。
2018-03-23
-
新時代文藝的引領與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201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