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性的僭妄”與打不敗的想象力
人工智能(AI)威力乍現,人就開始憂心忡忡地“想象”自己的未來,但到目前為止,AI本身顯然還沒有也還無法“想象”自己的未來:數字化大數據驅動的AI可以“預測”或“推導”未來,但似乎還不能“想象”未來——這是否恰恰是人之不能被AI所取代之處呢? 從現狀看,人在“某些方面”與AI的博弈中已經敗下陣來,并且首先是在非比喻性的“博弈”中大敗:近期“阿爾法狗”在圍棋對弈中大敗人類高手,前幾年“深藍”已大敗國際象棋大師。
2018-03-16
-
在文學領域倡導“三講”抵制“三俗”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
2018-03-16
-
《史記》中的性格細節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 《離騷》”,可以代表魯迅對 《史記》 的總體評價,也是最高評價。
2018-03-16
-
語言的魅力與人格的魅力
本次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的幾次即興講話,讓人很有感觸,也深受啟發教益。
2018-03-16
-
現代小說觀念演變中的章回體
在中國現代小說觀念的演變過程中,章回體一直被視為“舊形式”,被批判、被改造、也被有限度地吸收和利用;但與此同時,章回體自身也試圖改變僵化的形式,融會新知,即便這種努力并沒有得到新文學的認可。
2018-03-15
-
林紓:古文與“五四”新文學
“五四”新文學時期,林紓(1852-1924)幾乎以唐吉訶德的姿態上演著悲涼的一幕。
2018-03-15
-
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理解新時代文化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跣 張雨楠/攝 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大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政治站位高、形勢判斷準、工作舉措實、民生導向強,是一個既高舉旗幟又鼓舞人心的好報告。
2018-03-15
-
摸清中國近現代文學期刊“家底”
對于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而言,近現代文學期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2018-03-15
-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
作為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馬克思與恩格斯畢生都在關注與思考著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以及全人類的解放事業。
2018-03-15
-
中華美學風范與新時代精神
中華美學的詩性特質和詩意向度,歷經千年的發展,有豐富的表述,相關概念、范疇、命題、內涵、旨趣等,也有具體的演化。
2018-03-14
-
“文化全球化”是一個偽命題
隨著市場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圍持續發展,跨時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動不斷由經濟、科技領域走向政治、文化領域。
2018-03-14
-
“才子書”:明清時期一個重要文學概念的跨文化解讀
“才子書”是明清時期一個重要的文學概念和文化現象。
2018-03-13
-
田嵩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泱泱中華 文明博大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18-03-13
-
“西學”還是“西方學”
“西學”與“西方學”一字之差,屬性全然不同。
2018-03-12
-
認知口頭詩學:認知詩學研究的新領域
20世紀70年代初,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教授Reuven Tsur首次提出認知詩學這一術語。
2018-03-12
-
賦:一個朗誦的文體
近年來,探索中國古典文學本體與他體文藝形式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關系,繼而擴展到對整個文學史的生成、衍化問題的討論,逐漸受到學界的關注,被稱為“跨界”研究。
2018-03-12
-
趙普光:歷史的文本與文本的歷史
那是在二十余年前,我在故都開封讀書。
2018-03-12
-
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信念
76年前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四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
2018-03-12
-
讓世界讀懂中國靈魂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行,文化強民族強”。
2018-03-12
-
全貌呈現女性文學成就
性別平等觀念的覺醒,是世界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