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蘭詩》中的花木蘭:英雄氣與兒女情的兼容自洽
男耕女織的古代社會,女子留在人們印象中的經典姿態,是臨窗織布。
2018-03-29
-
晚清“新小說”辨義
晚清出現的“新小說”, 在雅俗文學中的歸屬一直比較模糊。
2018-03-28
-
杜甫七絕的“別趣”和“異徑”
歷代詩論對杜詩各體的評價中, 絕句的爭議最多, 已經形成杜詩藝術研究中的一個熱點。
2018-03-28
-
作為悖論的“《莊子》美學”
《莊子》美學研究的學術歷程至今不到百年。
2018-03-28
-
新時代續寫工業文學新輝煌
前不久,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辦的工業文學作品大賽中,我集中閱讀了參選作品,感觸良多。
2018-03-28
-
繁榮文藝精品創作 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繁榮文藝創作”“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力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堅強決心。
2018-03-27
-
文化自信與詩性表達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8-03-27
-
陶禮天:文學地理與文學地理學建構片談
關于文學與地理的關系,是文學批評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可是正如魏晉時期喜好“清談”的文人所言:“談何容易”;據王僧虔《戒子書》所述,“談何容易”這句話是西漢最擅長辯難的著名文人東方朔說的,可見“文學自由談”這個“談”是很難的。
2018-03-26
-
文藝也要鑒往知來
主持人:張 江(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 對話人:閻晶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范玉剛(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金永兵(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丁國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在處理歷史題材的過程中,文藝有其自身特點,尤其是非紀實類體裁,因借助虛構、想象、夸張而鮮活飛揚。
2018-03-23
-
新時代文藝的引領與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2018-03-22
-
重新解讀中國神話:進入中國傳統本源的有效門徑
神話是文化和文學的源頭。
2018-03-21
-
“歐化的古文”與文言的彈性 ——論“甲寅文體”兼及與新文學的關系
引言 從1903年初執《蘇報》筆政、鼓吹民族革命,到1925年復刊《甲寅》、排詆新文化思潮,章士釗的文言政論縱橫輿論界二十余年,自成一家,在民初文壇占據了殊為重要的位置。
2018-03-20
-
被文學史劫持的文學批評——論學院批評的文學史意向
引言 關心當代文學及當代文學批評的有心人,大概都不難發現這樣一個怪現狀,即當前對當代文學批評現狀表達不滿的,并非那些作為沉默大多數的普通讀者,也不是因“常被點名批評”而暴得大名的作家們,而恰恰是來自批評家群體自身,或干脆直接點說,就是作為當代文學批評主要生產者的身居各大專院校的學院批評家們。
2018-03-20
-
絲綢之路文學景觀成學術聚焦點
絲綢之路作為古代歷史上東西方往來的交通要道,承擔著商貿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2018-03-20
-
哈達奇·剛:文學翻譯——拆解與重建
文學翻譯是一切翻譯中最具情感色彩的翻譯。
2018-03-20
-
學術性是文學評論的硬指標
“學術”及“學術性”現在已成為屢見不鮮的“常用詞”。
2018-03-20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使命
讓民族文化產品成為世界級文化品牌,實現文化產品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才能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才能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
2018-03-20
-
中國當代文藝政策的美學基礎
在理論上,“當代中國文藝政策”無疑是一個新的課題。
2018-03-19
-
從文論格局看童慶炳文化詩學的研究路徑
1985年,隨著西方文論的涌入,中國原來奉行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社會歷史研究法遭到巨大的沖擊,一時之間,學界對西方文論趨之若鶩,西方文論在隨后的三十來年里占據了中國文論的統治地位,與此同時,中國古代文論也在時代潮流之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這樣,中國語境中的文論便形成了一個不對等的三角形格局: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古代文論和西方文論。
2018-03-19
-
品質革命,文藝更需要、任務更艱巨
我們需要在更新價值觀念、豐富精神情懷、擴展藝術胸懷的基礎上,結合當下現實,聯系創作實際,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去提高對于社會生活的認識能力,去調動直面現實的創作能力,這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緊迫的。
201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