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解讀中國神話:進入中國傳統本源的有效門徑
神話是文化和文學的源頭。
2018-03-21
-
“歐化的古文”與文言的彈性 ——論“甲寅文體”兼及與新文學的關系
引言 從1903年初執《蘇報》筆政、鼓吹民族革命,到1925年復刊《甲寅》、排詆新文化思潮,章士釗的文言政論縱橫輿論界二十余年,自成一家,在民初文壇占據了殊為重要的位置。
2018-03-20
-
被文學史劫持的文學批評——論學院批評的文學史意向
引言 關心當代文學及當代文學批評的有心人,大概都不難發現這樣一個怪現狀,即當前對當代文學批評現狀表達不滿的,并非那些作為沉默大多數的普通讀者,也不是因“常被點名批評”而暴得大名的作家們,而恰恰是來自批評家群體自身,或干脆直接點說,就是作為當代文學批評主要生產者的身居各大專院校的學院批評家們。
2018-03-20
-
絲綢之路文學景觀成學術聚焦點
絲綢之路作為古代歷史上東西方往來的交通要道,承擔著商貿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2018-03-20
-
哈達奇·剛:文學翻譯——拆解與重建
文學翻譯是一切翻譯中最具情感色彩的翻譯。
2018-03-20
-
學術性是文學評論的硬指標
“學術”及“學術性”現在已成為屢見不鮮的“常用詞”。
2018-03-20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使命
讓民族文化產品成為世界級文化品牌,實現文化產品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才能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才能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
2018-03-20
-
中國當代文藝政策的美學基礎
在理論上,“當代中國文藝政策”無疑是一個新的課題。
2018-03-19
-
從文論格局看童慶炳文化詩學的研究路徑
1985年,隨著西方文論的涌入,中國原來奉行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社會歷史研究法遭到巨大的沖擊,一時之間,學界對西方文論趨之若鶩,西方文論在隨后的三十來年里占據了中國文論的統治地位,與此同時,中國古代文論也在時代潮流之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這樣,中國語境中的文論便形成了一個不對等的三角形格局: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古代文論和西方文論。
2018-03-19
-
品質革命,文藝更需要、任務更艱巨
我們需要在更新價值觀念、豐富精神情懷、擴展藝術胸懷的基礎上,結合當下現實,聯系創作實際,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去提高對于社會生活的認識能力,去調動直面現實的創作能力,這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緊迫的。
2018-03-19
-
“知性的僭妄”與打不敗的想象力
人工智能(AI)威力乍現,人就開始憂心忡忡地“想象”自己的未來,但到目前為止,AI本身顯然還沒有也還無法“想象”自己的未來:數字化大數據驅動的AI可以“預測”或“推導”未來,但似乎還不能“想象”未來——這是否恰恰是人之不能被AI所取代之處呢? 從現狀看,人在“某些方面”與AI的博弈中已經敗下陣來,并且首先是在非比喻性的“博弈”中大敗:近期“阿爾法狗”在圍棋對弈中大敗人類高手,前幾年“深藍”已大敗國際象棋大師。
2018-03-16
-
在文學領域倡導“三講”抵制“三俗”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
2018-03-16
-
《史記》中的性格細節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 《離騷》”,可以代表魯迅對 《史記》 的總體評價,也是最高評價。
2018-03-16
-
語言的魅力與人格的魅力
本次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的幾次即興講話,讓人很有感觸,也深受啟發教益。
2018-03-16
-
現代小說觀念演變中的章回體
在中國現代小說觀念的演變過程中,章回體一直被視為“舊形式”,被批判、被改造、也被有限度地吸收和利用;但與此同時,章回體自身也試圖改變僵化的形式,融會新知,即便這種努力并沒有得到新文學的認可。
2018-03-15
-
林紓:古文與“五四”新文學
“五四”新文學時期,林紓(1852-1924)幾乎以唐吉訶德的姿態上演著悲涼的一幕。
2018-03-15
-
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理解新時代文化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跣 張雨楠/攝 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大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政治站位高、形勢判斷準、工作舉措實、民生導向強,是一個既高舉旗幟又鼓舞人心的好報告。
2018-03-15
-
摸清中國近現代文學期刊“家底”
對于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而言,近現代文學期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2018-03-15
-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
作為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馬克思與恩格斯畢生都在關注與思考著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以及全人類的解放事業。
2018-03-15
-
中華美學風范與新時代精神
中華美學的詩性特質和詩意向度,歷經千年的發展,有豐富的表述,相關概念、范疇、命題、內涵、旨趣等,也有具體的演化。
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