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烽火中誕生在沂蒙山區的“紅色學府”
蒙山高,沂水長。
2025-09-12
-
這才是清末學人眼中的文學
“名目雖是《中國文學史》,內容卻不知道是什么東西!有人說,他都是抄《四庫提要》上的話,其實,他是最奇怪——連文學史是什么體裁,他也不曾懂得呢!”這是鄭振鐸先生在《我的一個要求》中寫下的話,批評林傳甲的《中國文學史》。
2025-09-12
-
趙珩:自珍小物亦可賞
初夏見布衣書局在銷售趙珩的《五十小物》簽名鈐印本,一個忙忽再看時,書已售罄。
2025-09-12
-
葉百豐編、夏濟安藏的《群雅》
《群雅》,研究中國文史之專刊,“第一集卷一”1940年4月1日出版,線裝本,扉頁署“李寅文 吳榮鬯 葉百豐 方德修編輯”,“群雅月刊社印行”,并鈐“群雅月刊社”陽文印一方,版權頁署“中國圖書服務社”總經售。
2025-09-11
-
鳳嶺山中,那一群熱血的文藝青年
平陽縣西北部群山連亙,峰巒疊翠,其中的鳳嶺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我。
2025-09-11
-
《蘆蕩火種》背后的文牧、汪曾祺
藏兩種同名舊籍《蘆蕩火種》,一是京劇版,一是滬劇版。
2025-09-11
-
鄭振鐸一九三九年日記中的地下工作
二〇二三年底,此前從未披露的鄭振鐸一九三九全年鋼筆手寫日記,現身于上海某拍賣場。
2025-09-11
-
我只不過是許多從受教而感念老師的學生中的一個
編者按:日前,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學者張新穎《啟明:雜記我的復旦老師們》。
2025-09-10
-
一把大刀的重量——郭澄清與他的《大刀記》
在文學史上,一個用生命書寫抗戰記憶的身影巍然挺立。
2025-09-10
-
保持真實 保持純粹——楊列章老師二三事
1978年,楊列章(左三)與李可染夫婦在黃山,左一為方鏡亮 今年1月27日,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楊列章老師逝世的消息,深感惋惜,隨即向楊老師的家人表達了慰問。
2025-09-10
-
張愛玲的“親戚宇宙”:一部家族創傷史
《金鎖記》中如讖語般的那句:“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但是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2025-09-10
-
陳年流水簿中的讀書記與俗事風波
這是我寫于三十六年前的三則《日記》。
2025-09-09
-
卞之琳與鄭克魯的北京往事
卞之琳(1910年-2000年)與鄭克魯(1939年-2020年)相差29歲,是兩代人,都畢業于北京大學,都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過,既是校友,又是共事近20年的同事與上下級。
2025-09-09
-
1959年,張愛玲想給美國人講一個聊齋故事
近年來,《聊齋志異》的改編勢頭不減,流行歌、動畫片不斷翻新。
2025-09-09
-
“左聯”后人周七康 為父母的歲月驕傲
1933年9月30日,“遠東反戰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
2025-09-08
-
辛漸:想起蕭華榮老師
多年前,在華東師大中文系研究生畢業后,我到上海一家出版社工作。
2025-09-08
-
徐光耀《我怎樣寫〈平原烈火〉》一文背后的故事
1951年3月10日出版的《文藝報》第三卷第十期(總第34期)刊發了徐光耀談創作經驗的文章《我怎樣寫〈平原烈火〉》。
2025-09-07
-
郭沫若:四萬萬人齊蹈厲 同心同德一戎衣
正在做抗日演講的郭沫若 圖片由作者提供 1937年7月27日清晨,一艘由日本駛來的郵輪進入東海,一位中年學者站在甲板上向祖國眺望,神情凝重,若有所思。
2025-09-05
-
舒宗僑的抗戰歲月
1942年,舒宗僑在陪都重慶主編《聯合畫報》 本版圖片由作者提供 “你看,當年掛霓虹燈的釘子還在呢。
2025-09-05
-
給白求恩當翻譯
1939年7月,我的父親盧譽駒在抗大學習剛畢業,從加拿大來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也來到了晉察冀敵后根據地。
2025-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