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伏園、春臺到“兩孫公”:魯迅與孫伏園的幾次齟齬
引言 孫伏園是魯迅最有名的學生之一,在魯迅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2025-08-01
-
唐君毅的精神、思想與生活世界
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大學時代,即開始閱讀現代新儒學諸家的文字,唐君毅先生的著作自然包含其中。
2025-08-01
-
這里是中國音樂人的“延安”
國立音專校長蕭友梅 1935年12月新落成的國立音專正校舍校門 國立音專弦樂隊上課的情形 均上海圖書館 藏 在上海楊浦區民京路918號,矗立著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風韻的清水紅磚大樓——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主樓。
2025-08-01
-
“四大名旦”的抗戰情懷
前為程硯秋,后左起尚小云、梅蘭芳、荀慧生 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各自創立的獨特表演藝術流派,在京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25-07-31
-
楊揚:又買了一本舊書
1962年1月,全國高校文科統編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史》(唐弢主編)編寫組成員攝于中共中央黨校。
2025-07-31
-
流鼻血的沈從文
汪曾祺在《我的老師沈從文》里記載了沈從文流鼻血的情況:“他早年常流鼻血。
2025-07-31
-
《黃河大合唱》:不朽的中華民族精神頌歌
光未然(左)冼星海(右)。
2025-07-31
-
融進民族血脈中的時代號角
1941年1月,安徽涇縣。
2025-07-31
-
不做時代的落伍者
在救亡圖存的烽火歲月,不少熱血青年來到延安抗大,以投身于抗戰的浪潮。
2025-07-30
-
奔赴淞滬留家書
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的展品中,有一封寫自抗日前線的家書。
2025-07-30
-
從魯迅和周作人打架之事說起
一 魯迅、周作人失和之后曾打過一大架,那是魯迅搬出八道灣住宅近一年以后發生的事情。
2025-07-30
-
抗戰時期的宋慶齡與鄒韜奮
一 1932年12月17日,宋慶齡與蔡元培、楊杏佛、黎照寰、林語堂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同月30日,蔡元培在上海華安合群人壽保險公司大樓(現金門大酒店)主持記者招待會,宣告由宋慶齡任主席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正式成立。
2025-07-30
-
沈從文與王澍:始于1980年代的中國現代經驗跨界對話
引言:沈從文與王澍的跨界對話 沈從文(1902-1988)與王澍(1963- )的對話始于1987年。
2025-07-29
-
陳蝶衣與四十年代上海文學
《春秋》創刊號封面 《萬象》第三年第五期封面 《萬象》創刊號目錄 圖片來源: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網站 陳蝶衣(1909—2007)是近代著名報人、作家,也是蜚聲樂壇的詞作家。
2025-07-29
-
阿英與第一次文代會
阿英參與了第一次文代會籌備、召開過程中的諸多工作,這在他的日記中有大量的記載。
2025-07-29
-
盧溝橋畔戰歌響 挺劍而起是今朝
東北圖存出版社出版的《盧溝橋血戰實錄》中收錄的《盧溝橋歌》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挑起事端,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守軍第29軍奮起抵抗。
2025-07-28
-
救治八百抗戰將士 胡同被捕獄中捐軀
謝振平 “在無數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事跡中,二十九軍將士血戰盧溝橋的故事已廣為流傳。
2025-07-28
-
一個復旦學生的抗日傳奇
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復旦大學學生赴京請愿討逆團出發前在上海北站合影。
2025-07-28
-
獨山深河橋抗戰遺址:抗日戰爭的重要歷史見證
獨山深河橋抗戰遺址簡介:深河橋位于獨山縣城北面約9公里處,是一座始建于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的單孔石橋。
2025-07-28
-
走向戰場:敵后根據地的抗戰動員
戰爭動員,是指國家或政治集團為應對戰爭,使社會諸領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時狀態轉入戰時狀態的活動,分為全面動員和局部動員,目的是將戰爭潛力轉化為戰爭實力,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滿足戰爭需要。
2025-0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