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水齋”五分之一齋主
1946年8月至1948年3月,汪曾祺在上海度過了一年零七個月,其中一年零六個月(8月除外)由文學界前輩李健吾介紹,在私立致遠中學教書。
2025-05-15
-
向寶云:正統的與異端的——深切懷念藍棣之老師
4月24日晚間,大學同學唐君小平,發來微信鏈接,前面兩字赫然是“訃告”。
2025-05-14
-
抗聯歌集里的歷史圖景
《東北抗日聯軍歌集》封皮。
2025-05-14
-
孤島引路——1941年前后侯仁之的秘密抗戰
北京大學燕南園61號,一座掩映在蒼翠中的古樸小樓,這里曾是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生活60余年的居所。
2025-05-13
-
一位寂寞的歷史學家
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在新文化運動中作為“古史辨派”的創始人,推動了《古史辨》的出版,他所提出的“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不僅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也引發了民眾對于中國歷史的重新認識。
2025-05-13
-
丁言昭:姜德明贈我電影說明書
1928年12月1日出版的《獅吼》第11期上,有這樣一條消息: “徐志摩陸小曼合著的劇本《卞昆岡》,不久將由戲劇協社等編排公演。
2025-05-13
-
錢鍾書也曾提到“人工知能”
我們現在就應該準確地向AI技術開發人員表達出我們在人文學術特別是文學教育的方面,需要的幫助是什么。
2025-05-12
-
葛兆光:一個老學生的回憶——悼念裘錫圭先生
收到裘先生往生的消息,是美國的半夜。
2025-05-12
-
鹿地亙在上海的兩年
落腳上海 1936年1月15日,名曰“劇劍”的日本演劇團的成員,坐上了一艘從神戶啟航的輪船,向上海進發。
2025-05-09
-
顧頡剛百年前的驚嘆
“我們智識階級的人實在太暮氣了,我們的精神和體質實在太衰老了,如再不吸收多量的強壯的血液,我們民族的前途更不知要衰頹的成什么樣子了!”這是顧頡剛先生寫下的話。
2025-05-09
-
由馮至致彭燕郊未刊信所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湖南人民出版社創設“詩苑譯林”叢書,在中國當代詩歌出版史上意義深遠。
2025-05-09
-
史料的真實決定著結論的真實
一 頃讀洪子誠先生的《文學史中的柳青和趙樹理(1949—1970)》一文,頗有收獲和啟發。
2025-05-09
-
《文藝月報》:延安文藝活躍樣貌的珍貴文獻
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文獻中心的二層,陳列著一套《紅色檔案——延安時期文獻檔案匯編》叢書。
2025-05-09
-
重識葉靈鳳,一位話題作家、報人、愛書人
巴金圖書館的圖書閱覽室有一幅魯少飛的《文壇茶話圖》,畫的是1930年代想象中的作家聚會的場景。
2025-05-08
-
一個人與一個學科——黃修己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四重奏
曾國藩說:“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2025-05-08
-
謝鐵驪與《早春二月》
今年是中國著名導演謝鐵驪誕辰100周年。
2025-05-08
-
求知以望道——林辰藏書小記
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在魯迅博物館參與《魯迅研究動態》的編輯工作。
2025-05-08
-
筆墨星辰下的北平抗戰
當古老的城墻染上戰火的硝煙,北平的抗戰歲月在文化人的筆端,化作了一部泣血的長卷。
2025-05-07
-
“益世小品”中的青島文人剪影
1935年3月18日至20日,天津《益世報》“語林”副刊第911、912、913號連續登載號外,預告了“益世小品”周刊的誕生: 語林的號外:益世小品 預定本月二十四日創刊 撰述者:老舍,洪深,趙少侯,周學普,臧克家,徐中玉,陸新球諸先生。
2025-05-07
-
金兆梓與古籍整理出版
金兆梓(1889—1975),字子敦,著名語言學家、文史學家。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