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化三科才考了25分 為什么錢偉長非要棄文從理
錢偉長(1912—2010)出生于江蘇無錫一個偏僻村落,雖然家境清寒,但他聰穎好學,自幼隨四叔、國學大師錢穆熟讀經史子集,國學功底扎實,在讀完兩年初中后,便考入蘇州高中。
1931年,錢偉長參加“高考”前,聽說化學家吳蘊初在上海創(chuàng)立“清寒獎學金”,為成績優(yōu)秀的窮困子弟上大學提供經濟幫助。錢偉長興奮不已,來到上海,接連參加了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武漢大學和浙江大學的招生考試。結果捷報頻傳,他同時收到這五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最終以總分第七的成績,被清華大學文學院錄取,并獲得“清寒獎學金”(每年300元)。
當年,錢偉長的文科成績令人驚艷,由陳寅恪先生所出的作文題目《夢游清華園賦》,錢偉長寫得文采斐然;歷史試卷中,有一道題目要求寫出“二十四史”的全部書名、作者、卷數,錢偉長對答如流,國文和歷史兩科均獲滿分,是那一屆103名學生中唯一一個,因此,還未入學,便名滿清華。然而,他的理科成績卻讓人大跌眼鏡,數學、物理、化學三科成績加在一起只有25分,物理僅考了5分。
9月16日,錢偉長來到北平,第二天赴清華大學報到。第三天,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fā)。面對敵人的炮火,錢偉長義憤填膺,胸中燃起熊熊火焰,他發(fā)誓要造出中國的飛機大炮,以科技的力量實現科學救國的夢想。
那時,清華大學沒有工學院,有同學就建議錢偉長進物理系。于是,他決定棄文學理,改學物理專業(yè)。他給著名物理學家、時任物理系主任吳有訓寫了一封信:文學和歷史救不了現在的中國,所以我想學物理,請求轉到物理系。可終因理科分數太低,遭到校方拒絕。
錢偉長便直接跑到物理系的辦公室,言辭迫切地對吳有訓教授說:“吳先生,我想請您批準我改讀物理系。”看著眼前這位小伙子,吳有訓和顏悅色地說:“你的國文和歷史考得很好,但你的理科和英文成績卻很平常。你學文科不是更好嗎?為什么非要改學物理呢?”
錢偉長站在一旁,堅定地回答:“我本來的確很喜歡文科,但是現在我覺得學文科救不了中國。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因此,當前科學技術、飛機大炮是我國迫切需要的。雖然我的理科成績不好,但我有決心趕上去,請先生放心!轉學物理系,是我經過反復思考后的決定……”然而,吳有訓還是沒有同意。
錢偉長不甘心,每天到吳有訓的辦公室,軟磨硬泡足足一個星期,吳有訓被錢偉長熾熱的愛國熱情所打動,終于松口,同意讓他試讀一年,但條件是,一年內,普通化學、普通物理、高等數學這三門課的成績均必須達到70分以上,才能留在物理系。這一要求對理科零基礎的錢偉長而言,無疑是預下了逐客令,但錢偉長毫不猶豫地接下了“軍令狀”,走進物理系教室當起了一名試讀生。
錢偉長刻苦攻讀,廢寢忘食,迎難而上,還不時向比自己基礎好的同學華羅庚請教,學習成績提高顯著。第一學期,物理及格了;學年期末,各科成績都考到了80多分。一年后,他如愿以償地正式進入物理系。
1935年,錢偉長以優(yōu)異成績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并額外學習了工程熱力學、材料力學、化學分析等科目,后來成為一位享譽世界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