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新文學與神話傳統
20世紀以降的西方作家在文學創作中對神話的運用持自覺的態度,造成了神話在文學領域的復興。
2025-07-10
-
父親臧克家同朱自清先生的交往故事
《文訊》月刊《朱自清先生追念特輯》插頁 《文訊》月刊《朱自清先生追念特輯》封面 一 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字佩弦,是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和學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25-07-09
-
“筆柄千秋喚救亡”主題展:鄒韜奮在抗戰時期的家國情懷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2025-07-09
-
抗戰中的上海公園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上海曾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城市各處留下了當年的抗戰歷史遺跡。
2025-07-09
-
熱河抗戰中的親兄弟
走進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一封封抗戰時期的家書吸引著觀眾的目光。
2025-07-09
-
丁言昭:我所認識的鐘敬文先生
我父親丁景唐從20世紀40年代就開始研究中國民間文學,所以他與一些民間文藝學家、民俗學家的感情都很深厚,例如鐘敬文先生。
2025-07-09
-
顧文艷:懷念褚水敖伯伯
褚水敖伯伯離開我們將近半年了。
2025-07-09
-
“人民文藝”的香港之旅——旅港左翼文壇與解放區作家作品(1946—1949)
1946年下半年全面內戰爆發以后,國統區白色恐怖情勢加劇,大批因躲避政治迫害而自內地奔赴中國香港的左翼作家(其中不乏中共統戰及宣傳干部)構建起了解放戰爭時期蓬勃一時的旅港左翼文壇。
2025-07-08
-
京華妙筆
琉璃廠戴月軒筆莊貨柜里擺滿各式毛筆,小師傅正在刻字。
2025-07-08
-
“九葉”詩人辛笛
四十年前,我在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從事會務工作時,上海團有位身著中山裝、戴法蘭帽、說話沙啞的老作家的訪客不斷。
2025-07-08
-
何方神圣 批評李叔同常常宴會?
李叔同一生愛好廣泛,喜歡交友。
2025-07-08
-
蕭乾的編輯策劃與《日出》的經典化
在現代中國文化史上,蕭乾往往首先被視為作家,其次是記者,再次是翻譯家,而編輯似乎成了可有可無的尾巴。
2025-07-08
-
從盧溝橋踏上尋訪白求恩之路
我出生在皇城根下的景山后街,自幼便熟悉京城的名勝。
2025-07-07
-
汪曾祺的“半斤市酒”
汪曾祺在《認識到的和沒有認識的自己》一文里說:“一個民族文化的最基本點是語言,漢語和漢字不是一回事。
2025-07-07
-
藍翎:一個清瘦的影子
藍翎與雜文 藍翎,是我的師父,但他稱我為“剛老弟”。
2025-07-04
-
《幻想底盡頭》:以文獻為舢板抵達象征內層
今年初,《幻想底盡頭》與《新生的野力》兩部“穆旦傳”幾乎同時推出,即便它們實際的出版周期各異,但最終卻達成了一種“巧合”,詩人穆旦的一生由“曲折灌溉的悲喜”交疊著細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2025-07-04
-
新文學家眼中的古代經典——朱自清的《經典常談》
在多數讀者的心目中,朱自清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人們熟悉他,主要因為其散文《荷塘月色》《匆匆》《背影》等。
2025-07-04
-
重游魯迅的藝術世界
2009年8月,我曾應邀赴上海參加《魯迅的藝術世界》新書發布會,如今,彼時的新書已成舊書,可由此書引發的新知至今仍在不斷刷新,故尚有一說之必要。
2025-07-04
-
巴金《火》:全民抗戰 浴火新生
巴金《火》的多個版本,中國現代文學館巴金藏書文庫藏。
2025-07-04
-
江紹原的《發須爪》與周氏兄弟
江紹原 晚年讀書無規劃,手邊有什么就讀什么,想看哪本就看哪本,不受課題約束。
2025-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