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語言能力 助力國家發展
核心閱讀 中國歷史上,漢字和統一的書面語是重要的凝聚力量,中華民族在今后發展過程中,國家通用語言將發揮更大作用 目前,我國的語言學學科設置需要走出“語文學”階段,打破“文科”學科界限,實現三方面拓展,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語言規劃應充分考慮當前所面臨的一些重要形勢,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人工智能和認知科學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光大等 語言,一般理解就是說話、寫文章、做翻譯;但從學理上說,語言是“以言行事”的行為,個人、團體和國家,須臾離不開語言。
-
文藝家應恪守的創作心態與精神追求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提要 ●文藝創作必須擯棄急功近利的浮躁做法,不能也不應機械化生產,它不僅杜絕如法炮制、千人一面,甚至忌諱照貓畫虎、大同小異,乃至小同大異。
-
話語建構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審美流變
恩格斯說,“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
-
做文學評論“中國派”
近些年,各地文學評論界批評流派意識越來越強。
-
創作經驗是文學理論建構的基礎
提要 ●一個時代的文學理論,不但是這一時代的人們對文學問題理性思考的結晶,同時也是對這一時代文學創作的經驗總結。
-
陳亞軍: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底色
在五千年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各民族之間的往來交集,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過程。
2020-02-06
-
對幾個美育基本理論問題的再思考
美育的進步,既在于實踐的探索,也在于理論上的推進。
2020-02-05
-
人類的語言要和諧相處
當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語言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語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文化與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瀕危語言和方言就是保護語言的“生態平衡”。
2020-01-23
-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提要 ●古今中外,有名目繁多的文藝評判機制。
-
徐可:為時代與人民而創作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
-
把握新時代脈搏 增強中文傳播力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互鑒,民心因交流而相通相知。
2020-01-17
-
與古為新:建構現代新詩的傳統觀
人們在新詩與傳統的關系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與爭論。
2020-01-16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核心閱讀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通過生動的文藝形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以及具有美感的藝術形式,在潛移默化中溫潤人的心靈,擔負起為新時代培根鑄魂的歷史使命 今天我們正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蓬勃實踐中,抒寫多彩的中國、進步的中國、團結的中國,展現人民的奮斗熱情,激勵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應該成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 文藝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具有獨特作用。
-
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研究回顧與展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核心閱讀 ■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研究具有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注重從整體出發進行研究、學者研究意識日益增強等主要特點。
2020-01-13
-
彰顯唯物史觀的時代價值
董振華撰著的《創新實踐與唯物史觀形態研究》一書,已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2020-01-13
-
新時代中國高爾基學的實踐品格——文學要發時代之先聲
用習近平文藝思想觀照中國高爾基學的發展歷程,再一次審視中國高爾基學研究中政治性學術話語的特征、實踐品格以及人民性,可以看出,在新時代,中國高爾基學并沒有過時,它將進一步承載文學在復興偉大中國夢進程中新的歷史擔當。
2020-01-13
-
從文學經典的長河中汲取智慧
日前,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金石榴:2018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年度精選》叢書出版。
-
藝術呈現“制度創新”
核心閱讀 我國當代作家懷著深厚的人文情懷,直接或間接反映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制度創新及其對社會、民族、國家前途的影響,聚焦制度創新與人民生存境遇、生命狀態和生活質量的深刻關聯,做出富有創造性的藝術闡釋,為透視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文明狀態、時代生活氛圍和精神風貌等,提供了鮮活的藝術形象范本,匯聚成一部宏大史詩 國家治理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關乎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最終要落在“人”上,這恰恰也是文學創作的初心所在。
2020-01-10
-
健全文藝治理體系 打造文藝精品工程
當前文藝創作的生態環境,較之過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020-01-07
-
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類型研究
日本學者高木敏雄《比較神話學》(1904)認定中國盤古神話是古印度創世神話流播中國的衍生物,這一觀點雖有爭議卻在一定時期內被國內外神話學界廣泛接受,國外不少學者認為上古華夏是幾個古老文明民族中唯一沒有創世神話的。
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