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如何應對時代大考
本文系《中國文藝評論》雜志所刊約萬字理論評論文章第三部分 如果把時代看作一場大考,文藝有沒有交出以及交出怎樣的答卷,是文學史和藝術史要描述的內容,也是文藝理論要研究的課題。
-
媒介融合語境下——文學凝聚優勢再出發
核心閱讀 口頭文學再次復興,書面文學持續發展,網絡文學方興未艾,它們并沒有非此即彼地取代對方,而是在融媒體中共存共生 文學以想象和敘述綜合性地介入對于歷史與現實、個體與總體的認識與書寫之中,為各專業藝術門類提供思想與美學資源,進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進行精神引領,推動文化建構 確立中國文學的地位和價值,樹立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話語和中國價值,依然在路上。
-
用寓言論批評闡釋中國
在中國當下的批評界和理論界,一個極為明顯而普遍的癥候是闡釋中國的“焦慮”。
-
真善美是文藝價值的度量衡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 文藝創作的成功與否,不在于題材的大小,而往往取決于作者體驗的深淺與情感的真偽 ● 文藝作品傳遞的善解人意,是更高層次的溫柔與善良 ● 在終極意義上,文藝作品都是以美為旨歸的 對真善美的追求歷來是一切文藝創作的起點,也是最終的歸宿和目的。
2020-04-29
-
發現和積聚溫暖的力量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重新感受生命的可貴、英雄的偉大,重新思考人與人的相處、人與自然的關系。
2020-04-24
-
人工智能軟體“寫詩”的文藝學思考
摘要 從小冰“寫詩”事件開始,人類的確正在走向人工智能詩學時代,舊的文藝學、舊的狹義詩學在不久的將來將不得不重新書寫。
-
以思想的方式進入文學現場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成就斐然,但問題意識的匱乏和聚焦問題能力的欠缺也逐漸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
以正確價值觀書寫“抗疫”故事
新冠疫情正席卷全球。
-
沒有健康中國,中國夢就會落空
這一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的教訓實在太多。
-
以寬廣視角講好抗疫故事
2020年春天不同尋常。
-
人之大德 敬畏生命
天行有常,天亦無常。
-
文藝評論為邁向高峰“護航”
就時下不斷涌現的抗疫題材文藝作品,評論界給予充分關注,并基于各自角度提出意見和建議。
-
激活詩歌的“懷抱”傳統
天然秉具詩性氣質的中華民族,自始即是在“詩意中棲居”的民族。
-
從“人的文學”到“人的文學批評”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作家與批評家都是獨立的個體,但他們“共同承載著文學這個列車”。
-
辭書策劃需與時俱進
國內詞典學研究一直關注詞典中涉及的語言現象和具體體例項目,研究的題目大都是:詞典的收詞、如何標注讀音、如何標注詞性、異形詞如何處理、釋義是否準確得當等等,而從宏觀的角度探討詞典策劃編纂的卻不多。
-
學者散文與文體自覺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的學者散文,是當代散文創作的一個重要現象。
2020-04-13
-
近現代民歌運動:推動近現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革的重要力量
此前論者所說的近現代民歌運動,多指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發起的歌謠收集整理運動,其實不盡全面。
2020-04-13
-
讓偉大民族精神在抗“疫”斗爭中激揚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
2020-04-13
-
文學創作更須堅守經典意識
核心閱讀 經典是“被反復閱讀欣賞的作品”,每次重讀都給人帶來新的發現和體驗。
-
戰“疫”閱讀記
始于上年歲尾、起于庚子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2020年從一開始起步就很不平靜也極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