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通天地有形外思 入風云變化中 ——古今詩人的家國情懷與作品的精神高度初探
詩以詠志,文以載道。古往今來,許多有家國情懷的詩人,創作了流芳百世的優秀詩篇。家國情懷從來都是優秀詩詞創作的靈魂。屈原、李白、杜甫、陸游、辛棄疾、毛澤東等千百位閃耀在詩國星空中的明星,其矢志不移的家國情懷與代表作品的精神高度,皆相輔相成,相映生輝。
一、古今經典詩詞作品皆蘊含濃郁的家國情懷
《離騷》是屈原的不朽之作,千百年來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屈原為了振興邦國, “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但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其文悲嘆:“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 《離騷》正是詩人蘊藏著滿腔家國情懷,飽含著血淚寫成的一首悲傷怨憤之歌。
唐詩中的邊塞詩將家國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那些經典之詩意境高遠,格調悲壯,像雄渾的號子,一聲聲吹得歷史都熱血沸騰。例如王翰《涼州詞》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慷慨豪邁;王昌齡《出塞》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沉痛悲憤;岑參《逢入京使》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的無奈惆悵;高適《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的氣吞山河,等等。一系列經典唐詩,表現了慷慨豪邁的男兒豪情,戰士保家衛國的凌云壯志。
宋代的蘇軾與辛稼軒、陸放翁等一批豪放派詞人以“小道”承“大義” ,將家國情懷寄于長短句中。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詠史論事,追古思今;陸游的《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沉郁頓挫、憤慨悲愴;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慷慨豪邁、酣暢淋漓……多的是沉痛之情、抑郁之氣,多的是詞人的壯志難酬、豪情難舒,抒發著那種沉郁的家國情懷。
元明清三代詩歌逐漸式微,但表達家國情懷的卻不乏名篇。元曲作家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用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將對國家動蕩、人民離亂的憂思,將作者胸懷天下的壯志表達得淋漓盡致;明朝詩人于謙一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時至今日,風骨錚錚、碧血忠心,一望可知;將軍詩人戚繼光說:“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將一腔熱血,盡化繁霜,愿染河山燦爛,保國泰民安;民族英雄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為國為民,死生無懼,一身肝膽,光照古今……
古典詩詞卷帙浩繁,汗牛充棟。幾乎所有主題、各種意象都能在古典詩詞中找到。而家國情懷卻始終一以貫之:從《禮記》的“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從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到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從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周恩來的“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一首首,一句句,浸潤在字里行間的是化不開的家國情懷;一篇篇,一章章,縈繞在眉間心上的是揮不去的家國心緒。
二、詩人深沉的家國情懷催生了有精神高度的經典詩詞
先以詩圣杜甫為例。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杜甫《奉贈韋丞丈二十二韻》中的句子,明確表達了杜甫一生的執著追求和政治理想——輔佐君主,使他的政績超越在堯舜之上,令江河日下的風俗返樸還淳。杜甫雖然一直沒有得到朝廷重用,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匡世濟國的責任和理想。
安史之亂爆發后,心系國難的杜甫安置好家人便投奔前線,但被叛軍控制在長安,后得以冒險逃出,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杜甫此時才算是真正當上官為國效命。后來又短暫就任過成都劍南節度府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官職,因不習慣幕府生活而辭去。人民蒙受的慘痛,國家面臨的災難,深深地刺激著他沉重而痛苦的心靈。他一路逃難,寫下了《麗人行》《兵車行》和“三吏”“三別” ,寫出了他所看到的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表達了他對備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
公元761年8月,杜甫遭遇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此詩寫的是自己的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一句“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在中國古代浩瀚的詩歌星空里,杜甫的詩成了詩史。
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的締造者和杰出詩人,毛澤東的濃郁家國情懷亦催生了他半個多世紀近百首經典詩詞。從《七絕·呈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到《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都表達了刻骨銘心的韶山情。他為結發妻子楊開慧寫的幾首詞,從《虞美人·枕上》 《賀新郎·別友》到《蝶戀花·答李淑一》 ,都表達了情深意長的夫妻情。從“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沁園春·長沙》 ,到“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的《七律·答友人》 ,都抒發了韻味無窮的湖湘情。
在“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偉大實踐中,毛澤東從“山頭鼓角相聞”的井岡山、“天高云淡”的六盤山、“橫空出世”的昆侖山到“一山飛峙大江邊”的廬山,他的足跡遍布萬水千山,視野變得更加開闊,胸襟變得更加廣博。毛澤東從“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閱盡人間春色”“往事越千年”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他的眼界縱貫古今,思緒變得更加悠遠,思想變得更加厚重。“報道敵軍宵遁”“六月天兵征腐惡”“宜將剩勇追窮寇” ,戰爭年代,毛澤東不遺余力要推翻反動統治,改造社會。“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山河鐵臂搖” ,和平時期,毛澤東千方百計推動建設高潮,改造自然。“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毛澤東以博大的胸懷,立足中國,放眼全球,不僅關注中國的前途,也關注世界的未來;不僅關心中國人民的疾苦,也關心世界人民的福祉,因此留下了讓五洲四海廣泛傳頌的經典詩詞。
縱觀我國古今詩詞中的經典作品,皆可謂時代精神的觸角,敏銳地反映了時代生活的甘苦體驗,有思想、有深度,警醒世人,燭照未來。這種標志性成果,既與詩人擁抱時代和生活的深度與密度有關,更與詩人的思想高度、家國情懷緊密相關。
三、當代詩人應當在踐行家國情懷中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
當下,中國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實踐創新。謳歌偉大的時代潮流,書寫民族的新史詩,要求當代詩人在踐行家國情懷中,站在時代思想的高處,創作有精神高度的優秀作品。
“家國情懷”的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系,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超越。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小家”同“大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命相依。正因為感念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所以我們主動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為一體,從孝親敬老、興家樂業的義務走向濟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擔當。家國情懷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著民族的精神道統,滋潤著每個人的精神家園。
家國情懷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尤其是涉及文藝工作時,十分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愛國主義內容。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 “我們常講,做人要有氣節、要有人格。氣節也好,人格也好,愛國是第一位的。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 。 ”
然而,我們不能忽視的是當代詩歌創作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盡管也有創作者心懷“出新”的愿望和沖動,但一部分創作者依然是因循守舊、亦步亦趨,缺乏變革的勇氣和動力,其作品在主題、情調、意趣等方面顯得暮氣沉沉,給人以陳腐之感;更為致命的缺陷則是,許多詩詞作品在題材上過分狹窄而流于瑣屑,或者僅僅停留在私人化的低吟淺唱,甚至在趣味上帶有明顯的低俗化傾向。有的以市儈的油滑賣弄自己的小聰明,讓模仿剽竊之風繁衍;有的以小市民的婆婆媽媽敷衍成詩,任由“小我”“小感覺”泛濫;當代部分詞人還熱衷于風花雪月、自我陶醉,對社會現實默然視之,等等。
《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強調:提倡愛國主義,首先應當堅持唯物史觀,認為“不管歷史條件發生任何變化,凡是為中華民族作出歷史貢獻的英雄,都應得到尊敬、受到頌揚,被人民記憶,由文藝書寫” ,要求組織和支持愛國主義題材文藝創作,大力謳歌民族英雄,傾訴家國情懷,弘揚集體主義精神,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正確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斗爭史、中國共產黨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史。同時要求作家藝術家從社會生活、當代人物中挖掘題材,謳歌真善美,貶斥假丑惡,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這些要求,值得當代每個詩人和詩詞工作者認真領會,自覺踐行。
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詩人群體,我們沒有理由不熱愛自己的國家。當代中國正處于由大向強發展的大變革時期,當今世界正處于國際體系加速演變和深度調整的大變局時期。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但前進道路絕不會一帆風順。我們越是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面對疊加交織的“遏制”和“圍堵” ,面對“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構成的“十面埋伏” ,面對波譎云詭的時代風云,當代詩人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以高遠志向、良好品質、高尚情操為社會作出表率。這樣的詩人群體,其作品才能發揮“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作用,才能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