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舞蹈無聲卻振聾發聵
當舞臺上的光收攏至黑暗,李俠發送完最后一份電報,“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的字樣點亮巨大的幕布,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里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2025-07-29
-
話劇《鏡中的民國》:一部民國的“官場現形記”
繼改編馬伯庸小說創作的舞臺喜劇《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大受歡迎之后,新銳戲劇人李翔又推出了由他編劇、導演的原創新作《鏡中的民國》,近日在保利劇聚北京喜劇院 FUN空間首演。
2025-07-29
-
人與樹的心性涵濡
話劇《樹魂》(黃昌勇、劉國平編劇,盧昂任總導演)講述了林守根老人及其家族成員30余年如一日地造林、護林的故事。
2025-07-28
-
沒有詩心,再硬的科幻也將缺乏力量
舞臺劇《獨角獸》劇照 人工智能將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前景?有悲觀派,有樂觀派,兩者也有一個共識,那就是AI狂飆必然會對傳統人文價值造成某種破壞,而這個人造之物也確實是有失控的危險。
2025-07-28
-
讓科學家精神在舞臺上綻放時代光芒
接到兒童劇《和華教授談心》的創作邀約時,我正坐在因大雪停運的高鐵上——列車中途停靠,視線穿過車窗外紛紛揚揚的大雪,能看到前方的一座大橋。
2025-07-25
-
民族戲曲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民族戲曲猶如深植于此的文化根系,滋養著各民族的精神家園。
2025-07-25
-
讓經典“重生”
音樂劇《夜幕下的哈爾濱》正在全國巡演。
2025-07-24
-
語言藝術:贏在智慧深刻地反映社會話題
藝諺說:“一句邪,矮半截。
2025-07-23
-
話劇《駱駝祥子》:看到年輕一代接過經典的誠意
大幕拉開,西直門城樓的剪影映于舞臺深處,舊式灰瓦房圍在中央,身穿粗布衣裳的車夫伴著依稀的叫賣聲忙進忙出,百年前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開始流淌。
2025-07-22
-
經典如何直抵百余座影劇院
7月20日,國家大劇院聯合全國35家劇院正式成立“第二現場”聯合協作組,推動優質舞臺藝術資源常態化共享。
2025-07-21
-
黃土地里,有著現實主義的深沉力量
“不僅僅是幾場演出,這樣集中式的展示是對我們文化力量的一次考驗。
2025-07-21
-
紅色戲劇的集體回響
從《鐵流東進》到《紅色的起點》,一票難求;從《三灣,那一夜》到《抗戰中的文藝》,備受關注……紅色戲劇正以自身獨特的魅力,將觀眾吸引到劇場之中,共同觸摸歷史脈搏,聆聽歲月回聲。
2025-07-18
-
中法共創劇致敬科幻經典
圖為奇幻劇《海底兩萬里》劇照。
2025-07-16
-
古老昆曲如何做到青春永駐
昆曲既古老又年輕。
2025-07-16
-
時間食色里的空間味蕾
話劇《燕食記》劇照 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很長時間以來,我都有一個判斷:一個文藝作品越精湛,越與它的原生藝術形式緊密結合、密不可分。
2025-07-16
-
話劇《長安的荔枝》:“古代職場生存記”打動當代觀眾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2025-07-15
-
在泰晤士河畔,杜麗娘遇見朱麗葉
倫敦時間7月10日下午,莎士比亞環球劇場Underglobe展廳,昆曲演員張冉和張貝勒與英國演員和舞者帶來跨界戲劇《簡愛》。
2025-07-11
-
京話劇《網子》:一場藝術冒險創造傳統文化破圈奇跡
十年前,風雷京劇團以“曲線救國”的創新魄力,首創“京話劇”形式,推出“梨園三部曲”首部《網子》,試圖在傳統文化與當代觀眾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京劇藝術。
2025-07-07
-
探尋《子弟書》的前世今生
《子弟書史論》,耿柳著,春風文藝出版社,2024年12月 子弟書是清乾隆時期產生的一種曲藝形式,由鼓詞派生而來,以七言詩體韻文為主,內容多改編自戲曲或小說,因由滿族八旗子弟所創,亦稱“清音子弟書”。
2025-07-07
-
寫有情、有戲、有技的“好劇本”
閩劇《畫網巾先生》 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第26屆曹禺戲劇文學獎)評選結果公布后,獲獎作品在戲劇界引發關注與討論。
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