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嚴肅戲劇贏得尊嚴和尊崇
藝術的“國家隊”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民營院團、一般的地方級院團,要有示范性,要有自己的藝術探索,要有自己的思考。2025國話·上海演出季,國家話劇院以兵強馬壯的姿態,再次以嚴肅戲劇贏得了上海的觀眾。
10年前我看了《北京法源寺》,當時我激動無比。10年以后我再去現場看,這種沖擊、這種感染,沒有絲毫減弱。這部作品經過10年時間的洗練、淘汰,依然保持了它初始的魅力。我可以說,《北京法源寺》屬于21世紀原創的新經典。
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離嚴肅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喜歡嚴肅。而在這個時候,田沁鑫以她的嚴肅戲劇贏得了尊嚴和尊崇,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文化現象。從《生死場》開始,她的目光始終穿行在民族歷史的原野上,她用戲劇一頁一頁打開了歷史的書頁,而歷史的書頁中寫著淚、歡笑、沉重、犧牲、卑微、奮斗,也寫著片刻的歡欣。
什么是嚴肅戲劇?首先,題材、選材都是重大的,沒有那種小情小愛,男歡女愛的纏斗。第二,深刻的思考,并沒有把歷史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解讀,而是用藝術讓我們非常感性地走進歷史的深處。總體的藝術風格是莊重的,帶有正劇和悲劇的風格。第三,情懷的厚重,有家國情懷,對民族命運的關心。同時,家國情懷也不是口號,而是和人文情懷結合在一起的,把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緊勾連在一起。田導的多部作品對近現代北京的社會生活進行了有力開掘,從中展現了中華民族頑強精神的力量。觀眾在其中感受到國家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是如何休戚相關的。
話劇,就是關于說話的藝術。國話有一批非常有實力、把話說到極致的藝術家。我看《直播開國大典》,幾十位演員在臺上,每位演員把臺詞每一個字、每一句都做了精心處理,送到每個觀眾的耳朵里。在AI時代,戲劇干什么?上海前灘2400人的大劇場,因為《北京法源寺》滿坑滿谷。我們總認為AI是無所不能的,但是這樣的演出讓我們看到公眾在劇場、在觀演關系當中所獲得的共鳴和共情,這是其他任何藝術樣式都不能替代的。
在崇尚娛樂的時代,戲劇干什么?不能讓碎片化、輕浮化繼續。進入《北京法源寺》,就是進入法源寺的道場,我們從頭到尾聽到鐘鼓聲響,聽到中國傳統文化的交織。
進入21世紀以后,大眾審美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們的藝術要滿足21世紀的審美,特別是——嚴肅戲劇怎么樣來滿足21世紀的審美要求?21世紀,我們的戲劇還能做什么?我們既要突出藝術本體,同時要突出展示綜合性戲劇強大的可能性,只有強大的綜合又不失本體魅力的戲劇,才能真正贏得市場、贏得觀眾。
在今天,哪怕充斥著各種碎片化的信息、視頻化的閱讀,我們仍然對戲劇抱有充分的信心,我們對嚴肅戲劇同樣抱著巨大的期待。期待國話為21世紀中國戲劇的創作不斷提供新的讓人歡欣和期待的作品。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