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一場包容與看見的“取經之旅”
當《西游記》的經典旋律在798CUBE盒院響起,智心劇團的8位演員——他們中有孤獨癥、唐氏綜合征、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用肢體與語言編織出的,不只是一場戲劇演出,更是一次社會與“隱形群體”的深度對話。作為中國首個以心智障礙人士為主體的當代藝術團體的首部作品,這場中英聯合創作的肢體劇場《西游記》在第七屆星空藝術節首演,不僅是一次信心與勇氣的藝術展現,也成為一條通向包容、彼此看見的“取經路”。
選擇經典的《西游記》作為此次演出的故事母題,源自大家一致的熱愛。該劇的四幕結構,成為演員們自我表達的鏡子。第一幕中儀式性的動作與重復臺詞,讓他們從熟悉的“自我”慢慢走進角色;第二幕,八位演員的個人分享,將《西游記》的故事與他們自己的生活緊緊纏繞——畢圣軒說家人覺得自己像沙僧,“忠厚勤勞,默默奉獻”,他渴望和師徒四人做朋友,因為“齊心才能成功”;蒼志豐被媽媽評價“像孫悟空,聰明卻偶爾發脾氣”,他把排練中“和別人配合”的困難,比作“又高又大的妖怪”;耿夢茹既向往孫悟空的勇敢,又被媽媽調侃“像豬八戒愛吃不動”,她眼中的蛇妖,是生活里糾纏不休的難題。
這些發自內心的表達,比普通的戲劇臺詞更有力量。他們不是在“演”角色,而是在角色里“看見自己”——孫悟空的勇氣、豬八戒的可愛、沙僧的踏實,都是他們身上真實存在的特質;那些“妖怪”,也不是神話里的反派,是他們面對的認知障礙、社交難題。而“排練”的過程,就是一趟“既辛苦又有趣的旅程”,讓他們超越自我,收獲成長與快樂。這種“角色與自我”的雙向映照,使《西游記》不再是古典神話,而是變成了關于“接納自我”的當代寓言。
演出尾聲,演員們自由舞動的身影,讓臺下的觀眾為之雀躍和感動。謝幕時,畢圣軒質樸真誠的一句“演出成功了”,王一童舍不得下臺一次次鞠躬感謝所有人,都讓人忍不住落淚。李默涵興奮地表示,登上舞臺會讓女孩更喜歡他,讓大家忍俊不禁。在所有人心中,這場演出,都不只是“完成一次表演”,而是“開啟一次對話”。它讓更多人懂得,心智障礙群體同樣擁有表達的渴望與能力;也提醒社會,他們也應該有機會被聽見、被看見。
這場演出從誕生之初就帶著“打破常規”的基因。英方導演理查德·康倫帶著二十年參與式戲劇的積淀,與中國心智障礙演員一起踏入未知旅程的冒險。他將這部作品比作“爵士樂而非古典音樂”——演員們偶爾的即興發揮,恰是心智障礙群體最本真的特質流露。中方導演陳然始終追問“如何讓心智障礙者展現自我”,將三個月工作坊的積累轉化為舞臺上的表達,讓觀眾感受到演員們的真誠、想象與創造力。家長與志愿者的加入更讓這場創作成為“共同體行動”——他們一起縫制服裝、制作道具,把對演員的關懷縫進每一個細節。
這樣的創作理念也恰好呼應著《西游記》的內核:取經路上雖有艱難險阻,但終因彼此陪伴扶持而夢想成真。正如理查德·康倫導演所言:“這些演員們正踏上一段旅程,我們整個社會也正在一段旅程之中——探索如何為這個群體打開大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