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話·上海演出季”專家研討論壇在滬舉行 “國家隊”對話“發源地”,確證中國戲劇未來何為
明晚,“2025國話·上海演出季”將落下帷幕。過去兩個多月時間,中國國家話劇院攜《四世同堂》《鼓樓那些事兒》《大宅門》《直播開國大典》《北京法源寺》這五部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精品話劇落地上海。在演藝大世界核心區域,16場演出不僅收獲劇場內熱烈反響,前三輪開票場場秒罄、一票難求,整體上座率高達97.8%;線上亦頻頻出圈,網上曝光量達2.8億,年輕人不吝以“細糠”“國宴”等極富互聯網特征的詞匯稱贊“國家隊”的盛大演出。
昨天下午,“2025國話·上海演出季”專家研討論壇在上海報業集團大廈舉行,由中國國家話劇院、文匯報社、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上海黃浦文旅集團共同主辦。國話的藝術家們與戲劇、評論、文旅等各界專家齊聚一堂,從這場跨越南北的文化盛宴中萃取經典新生、創作何為的奧義,也探討中國式演劇觀如何在“兩個結合”的時代命題中面向未來。
在業界看來,國話時隔5年重啟上海演出季,代表中國話劇的金字招牌在中國話劇發源地再度閃耀,承載中國戲劇發展使命的國家隊與正在加緊建設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交匯碰撞,是一次極具象征意義的文化事件。
遞遷的時代語境下 深談“中國式演劇觀”
今天的觀眾為什么需要戲劇?21世紀還能產生新的經典嗎?專家們不約而同拋出設問,又異口同聲提到“中國式演劇觀”。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指出,其核心,就是觀演關系。
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奚美娟對此深有體會。《北京法源寺》演出過后,在劇中飾演慈禧的她發了條朋友圈,為劇目十年間二度赴演上海激動,更為今天密切又融洽的觀演關系動容。“21世紀的戲劇不能成為陽春白雪、自娛自樂。”她記得,上世紀80年代藝術創新活躍,有些現代戲劇制造了觀演的高門檻,“好像讓觀眾看不懂才能顯示出一些導演的高深,但到了今天,觀演關系已是非常不可忽視的要素”。與田沁鑫走過十年合作路,奚美娟深覺,正是導演的演劇觀、她對觀演關系的認知,推動了今天的戲劇與觀眾形成全方位融合、同頻共振的效應。
劇中譚嗣同的扮演者賈一平見過天南海北追隨劇組腳步把一部戲看了57遍的觀眾,也在上海遇到16場演出一場不落的女孩。一部題材如此厚重的話劇魅力何在,“演了很多遍后,我意識到這就是‘中國戲’”,他說,那是種不同于西方的審美追求、戲劇框架,從詩意的文本到一桌兩椅類似京劇的表達形式都流淌著中國基因、中國文化的戲劇。“中國戲對現在的年輕人極有吸引力,演了10年,依然很時尚。”
具體反映到此次演出季,之所以形成劇場熱、線上火、反響好的盛況,走紅之本在于思想鑄魂、藝術傳神的精品,在于五部話劇共同體現了“以藝通心、以文化人”的藝術追求。《四世同堂》以一家之運映照一國之勢,展現家國同構的宏大敘事;《鼓樓那些事兒》于市井煙火中傳遞人文溫度,彰顯傳統文化根脈;《大宅門》將家族史詩與民族命運交織,凸顯歷史縱深;《直播開國大典》以創新敘事賦予歷史現場感,實現主旋律題材的藝術突破;《北京法源寺》通過思想交鋒叩問時代命題,展現精神重量。這些風格各異的作品其實內在統一,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堅定了文化自信,凝聚了價值共識。如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胡曉軍所說:“重大題材的觀賞性極其重要,關乎最大程度吸引觀眾。有的觀眾想要受教育,可以得到知識;有的觀眾想要找樂子,可以得到娛樂;有的觀眾想要兼得,可以得到雙重滿足。”
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毛時安看來,面對不斷遞遷的時代語境,“國家隊”用示范性劇目回應了屬于這代戲劇人的共同命題——崇尚娛樂的消費環境中、碎片化閱讀的受眾偏好中、AI風起云涌的技術變革中,“以嚴肅戲劇贏得尊嚴與尊崇,為21世紀的中國戲劇、21世紀的中國嚴肅戲劇,增添了新的能夠吸引Z世代的活力”。
話劇重鎮雙向奔赴 讓文化賦能商旅聯動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名譽所長宋寶珍注意到,“2025國話·上海演出季”自官宣即引發廣泛關注,背后深意在于京滬雙城文化血脈的連接。“北京現在是文藝院團最多的地方,上海是中國話劇的發源地。”兩座話劇重鎮雙向奔赴,旨在以上海這一國際化演藝之都為平臺,檢驗國家話劇院藝術理念的普適性與當代性,實現京派話劇與海派文化的深度對話。
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南下,歷來是中國戲劇界的焦點。上海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子將演出季視作一次國家敘事和海派碼頭的良性碰撞,也是國家氣象大源頭和海派文化大碼頭一次高水平對話。“五臺劇目都代表著國家級院團的藝術追求和制作品質。當國家氣象與海派文化特有的注重細節刻畫、時尚感知和市場敏銳度的特質相遇時,能產生1+1>2的增值化學反應。”
事實上,早在2003年,中國國家話劇院首任院長趙有亮即創立了“國話上海演出周”品牌,代表國家級藝術水平的劇院帶來四部力作;2014年,演出周更名為“國話·上海演出季”,一度持續6年。今年,國話重啟上海演出季品牌,不僅是一次藝術征程的回歸,更是立足時代需求的探索升級與深化拓展。
黃浦文旅集團總經理夏鋒介紹,本次演出季是國家級文化資源與地方文化集團深度融合的典范實踐:以國話的精品劇目為核心,提升“演藝大世界”的內容能級和“上海文化”品牌影響力,通過創新機制推動文化效益向經濟社會效益轉化。“演出季重點打造以戲劇為紐帶的‘票根經濟’生態,有效把觀劇人流轉化為實際消費流,直接拉動了演出日周邊商圈的消費活力。”這一機制實現了文化流量向商業“流量”的高效轉化,形成“有戲可看、有友可聚、有物可購”的良性循環,充分彰顯文旅商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田沁鑫亦表示:“未來,將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蘊與戲劇藝術的結合點,持續深化與上海這座亞洲演藝之都的攜手合作。”她由衷希望,下次國話重返上海,“帶著更多精品劇目,在這座國際文化大都市里,用中國戲劇的自主體系對接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