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從實求知”中尋找中國經驗
1997年,費孝通先生(前排中)生日時與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師生們的合影,照片中的許多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2017-12-29
-
堅持人民主體性,創新發展新時代民族文博事業
深刻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所作的報告,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具有里程碑和劃時代的意義。
2017-12-29
-
《老獸》:內蒙古電影創作的新力量
近幾年,內蒙古電影界隱約出現了一個青年電影人群體。
2017-12-29
-
《金珠瑪米》:西藏當代史影像的商業化呈現
電影《金珠瑪米》劇照。
2017-12-18
-
《不成問題的問題》:國際主流影展的神話早該破滅了
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劇照。
2017-12-11
-
民族記憶 鄉土情懷——評阿昌族作家曹先強的文學創作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有著豐厚的傳統文化。
2017-12-04
-
三大英雄史詩對網絡文學創作的啟示
世界著名史詩,如希臘的荷馬史詩、冰島的《埃達》《薩迦》、印度的《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是各國神話的重要載體,深深地影響了全世界的文藝創作,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12-04
-
消費語境下的人性溫暖——評阿來的《山珍三部》
藏族作家阿來的《山珍三部》(《三只蟲草》《蘑菇圈》《河上柏影》)皆以植物為引子鋪陳故事,推衍世相,通過藏地風情的纖細描摹,鏡子般地展現當下中國的自然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拷問現代文明視野下人們靈魂的歸屬,力圖引領人們立足蒼茫大地,仰望理想的星空,追索真善美的人性價值。
2017-12-04
-
一帶一路:一個天高地闊的文藝大題材
自從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發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以來,一條偉大的歷史道路被現實的實踐激活了。
2017-12-04
-
新時代民文出版要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2017-11-24
-
《侗族大歌》:一個民間故事的“變形記”
近期,許多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都以“文化遺產”為內容,這與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尊崇及保護有很大關系。
2017-11-24
-
文化產業:在創造與創新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作出了新的指示。
2017-11-24
-
《七十七天》:極地探險題材電影的文化局限
電影《七十七天》上映之后,上座率高出同時上線的其他電影一大塊,漸漸贏得了市場的口碑。
2017-11-20
-
融入新時代:文學創作者的職責與使命
黨的十九大報告是一篇閃耀著巨大真理光芒的綱領性文獻,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就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專門闡述、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文化創造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于促進文學事業發展和作家的創作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7-11-20
-
民族志紀錄片與“中國表情”
上世紀90年代“新紀錄片運動”之后,我國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紀錄片,一種是以電視臺為播出渠道的主流紀錄片,另一種是依托海內外影展在體制外生存的個人制作的紀錄片。
2017-11-14
-
“藍翅膀游隼”的精神之旅
裕固族作家鐵穆爾用了6年的時間,采訪了裕固族鄂金尼部落近百位牧民,最終完成長篇非虛構作品《逃亡者手記》。
2017-11-06
-
他在重新打量這個世界
他在重新打量這個世界。
2017-11-06
-
新時代作家的新機遇
文學是復雜的,除了天分上的稟賦、技術上的訓練,更多可能是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愛,進而產生的愛的表達。
2017-11-06
-
《高原筆錄》:寫不盡的另一種生活
到今年7月27日,中央國家機關和央企第八批援藏干部進藏滿一周年。
2017-11-06
-
搶救驛站驛路文化是當務之急
在考察中,我們發現,中國境內的驛站驛城,有的不見了蹤影;后建的古城古驛站究竟是否準確,也缺乏比照和借鑒。
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