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晏彪: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新時代下的文化自信——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中華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價值、信仰、精神的總和。中華文化是由56個民族的優秀文化融合而成的。對于少數民族作家而言,要主動在民族自信、語言自信、生活自信、地域自信之上,提升文化自信心。
文化立世、文化興邦。一個民族的文化力強盛,這個民族的生命力就強盛。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不僅要靠經濟實力,最終還要通過文化符號來表達,通過文化力量來展示。中國共產黨提出文化自信,實際上是中國軟實力的最好注釋。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之勢前所未有,西方強勢文化深刻影響甚至侵蝕著一些欠發達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強自身的文化主體性,成為發展中國家和民族最關切的問題之一。我們既要有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和民族文化自信,又要有包容的世界眼光;既要有開放接納、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鑒別先進與落后文化的智慧和定力。
文以化人、文以載道,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國門,讓文化自身說話,使其成為不同語種、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平交流溝通的媒介。對文學工作者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奮力譜寫中國好故事、抒寫“一帶一路”文化新篇章的新時代,是讓文化活起來、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
縱觀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遺存,對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精神、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國家軟實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對于當代世界的文明互鑒、文化交融、文學共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學不但要走出去,更應致力于加強國際合作,開拓國際視野,尤其是加強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合作、翻譯作品合作。我們一方面要講好中國故事,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成果,不自卑、要自信、不驕傲、要謙虛,使中國文學、特別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在世界范圍內彰顯中國魅力。
2013年起,中國作家協會開始實施“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對外翻譯工程”,對已經與國內外出版機構簽訂出版合同的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給予資助。這項惠民工程讓中國少數民族作家的作品大規模地走了出去。少數民族作家的作品,不僅具有獨特的文化和文學特色,而且與具有相同的語言、宗教、民族背景的周邊國家有著很高的文化契合度,易于被這些國家的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已有眾多少數民族優秀文學作品進入國際文化對話領域,成功展示了中國形象、弘揚了中國精神、傳播了中國價值,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多元共生共榮。
“少數民族作家海外推廣計劃”從2012年開始,得到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中國作家協會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以每年一輯5本的規模翻譯出版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同時積極推動這些作品的多語種版走向國際。截至目前,該系列圖書已經簽約輸出的語種達19種,簽約總數達到70多部。這其中,藏族阿來、維吾爾族阿扎提、哈薩克族葉爾克西、滿族趙玫、回族馬金蓮、普米族魯若迪基、蒙古族阿云嘎、土家族葉梅、朝鮮族金仁順等幾十位作家的作品被譯成英文,除了在歐美等地的發達國家發行外,還出現在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以及蒙古、俄羅斯等國的書架上。
最近幾年,中國文學“走出去”做了大量工作,一些優秀詩人和作家開始被國外讀者所關注,彝族詩人吉狄馬加的詩歌已經有60多種語言和版本:詩作《天涯海角》被譯成意大利文,《秋天的眼睛》被譯成馬其頓文,《“睡”的和弦》被譯成保加利亞文,《吉狄馬加詩歌選集》被譯成塞爾維亞文,《彝人之歌》被譯成德文,而詩集《時間》則傳播廣泛,被許多國家翻譯出版。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的《茫茫草原》被譯成英法日俄德等十幾種語言;藏族作家降邊嘉措的長篇小說《格桑梅朵》被譯成英、尼泊爾語等多種語言;回族作家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被譯成英、法、土耳其、阿拉伯、韓、馬來西亞、塞爾維亞和烏爾都文;藏族作家阿來的小說《塵埃落定》被譯成英、韓、僧伽羅語,《格薩爾王》被譯成英文;滿族作家葉廣芩的長篇小說《采桑子》《青木川》《琢玉記》及中篇小說《鬼子墳》被譯成日文;土家族作家葉梅的小說《歌棒》被譯成英、阿拉伯文,小說《最后的土司》被譯成英文,小說《玫瑰莊園的七個夜晚》被譯成韓文;滿族作家趙大年的長篇小說《皇城根》被譯成韓文,長篇小說《公主的女兒》《老舍一家人》《西三旗》被譯成日文,短篇小說《智力測驗》被譯成英文,《熬鷹》被譯成法文等。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根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為少數民族文學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系滿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