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小寧:我以為我是我
小丁和我同姓,她有我的影子。
2025-11-19
-
楊方:小說會自己找到方向
我這樣的人,實在不能算是一個作家,懶惰,拖拉,大多時間,都在虛度。
2025-11-19
-
理解是動詞,我們往往當成了名詞
一 先從小說的寫作經過講起吧。
2025-11-19
-
謝尚發:關于文學批評
仍然可以從美國文學批評大家喬治·斯坦納寫于1963年的《文學素養》一文入手,來開始關于文學批評的討論:“如果能當作家,誰會做批評家?……批評家過的是二手生活。
2025-11-19
-
給文學列車涂上故鄉的彩繪
過了四十歲,方才明白朝花終究是無法夕拾的。
2025-11-19
-
張楚:我們的情義
在我印象中,那個年代,每個孩子都有很多親戚。
2025-11-18
-
文學創作中的“父親”形象:理解不僅僅是名詞,更應該是動詞
父親是作家書寫中繞不開的重要人物,對很多作家而言,或許都存在兩個父親。
2025-11-18
-
海男:記住那蔚藍色的光陰
我也許天生就是寫詩的,我在母親身體中就開始寫詩了,我能回過頭去,看見她帶著我的胚胎去小鎮鄉村培植她的蠶桑基地,她在滇西田野上行走時,頭頂上就是蔚藍色的天空,我在母親身體中以水的晶瑩剔透開始了漫游。
2025-11-16
-
當情感的力量在小說中顯形
今年,我的第一本書《新婚之夜》再版,拿到書之后,又翻看了一遍,有種翻舊相冊的感覺,其實也只有六年,遠遠不足以“懷舊”。
2025-11-15
-
《榕樹下的老乖》后記:貼著人物寫
黔南荔波是一座隱匿于塵世的小縣城,宛如一顆被群山與河流層層包裹的果仁。
2025-11-14
-
王華:人世間所有的病
多年前,有人對我說,你應該去寫一寫我們那邊那個麻風村。
2025-11-13
-
劉榮書:說吧,記憶
五年前,我就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世上的花兒她都不愛,似乎只愛棉花這一種……當時,我只想寫一篇散文,就寫一寫妻子“種棉花”的事。
2025-11-13
-
喬葉:我的寫作,一直都是從小路出發的
01 人生軌跡與自我跨越 我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是河南焦作人。
2025-11-13
-
讓思緒跟隨微小的生命向上洄游,追尋生命的本源與意義
二〇〇三年末,我到黑龍江最北端的漠河還要更北邊的洛古河村,采訪一對堅守在那里的移民警察夫婦。
2025-11-13
-
李唐:我迷戀的是“選擇”
寫作《秉燭游》對我來說非常艱難,但也很愉快。
2025-11-10
-
魏思孝:寫作處境
一 大概是2006年,我正在服役的朋友劉欣托戰友幫我組裝了一臺電腦,抵了他借我的一千元。
2025-11-07
-
一輛開往蕭條服裝城的車,載滿了無法到站的往事
820支是太原市的一條公交車線路,從森林公園到服裝城。
2025-11-07
-
舒輝波:閱讀鏡鑒與生命反思
走過夜路的人,特別懂得光的珍貴。
2025-11-07
-
尋找一個把手——《張黑女》創作談
那時候我還在念小學吧,有個鄰居,瘦高個兒,長胳膊,絕技是單手拿起一只籃球。
2025-11-06
-
不可避免地繼續談論著什么
讓我大篇幅地寫創作感受真是一件慚愧的事,剛剛起步的年份通常容易些,有一種展望未來的儀式感,多數是觀念,謬論居多。
2025-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