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性與生命的交織——蔣藍《寸鐵筆記》讀后
《寸鐵筆記》是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蔣藍的新書,這是一部斷片式的思想隨筆,全書四輯分別是《思的寸鐵》《火與蛙》《箍桶匠與厚黑學》《話語的舌頭》。
2025-01-22
-
桫欏:在樸素中“藏鋒”
與文友桫欏相識十幾年了,初見面感覺他就像年畫里略帶些羞怯、可愛極了的善財童子,也是我以為那種可以坦誠交心且可以長期經常交往的朋友。
2025-01-22
-
讓文學走向大眾、融入生活
胡山林教授退休前是我們河南大學文學院文藝理論教研室的老師,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他根據社會和學生需求以及個人學術興趣,在專業基礎理論課之外,開設過幾門以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為宗旨的選修課和通識課。
2025-01-22
-
《尋美的批評》:尋美而不隱其疵,審美則依從本心
何謂“尋美的批評”?批評家謝有順在引述現代文學大家李健吾的觀點時指出,批評本身“也是一種藝術”,而最好的批評是既不溢美,也不苛責,維護批評尊嚴,不以貶低寫作者地位為代價,要有與寫作者對話的態度。
2025-01-22
-
《黃連樹上結甜瓜》:寫出革命英雄的成長性
林朝暉《黃連樹上結甜瓜》在繼承與轉化傳統革命敘事的同時,結合當下對人性與社會的認知,刻畫了集英雄崇高與凡人鮮活等特質于一身的主人公魯大嘴。
2025-01-22
-
海洋與文學、人性—— 一則讀書筆記
海洋為詩人、文學家提供了無盡的創作靈感,時而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喜悅,時而又是“世界無窮愿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梁啟超詩句)的感慨,更有“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周恩來詩句)的豪放……可謂各有千秋。
2025-01-21
-
社會主義“新人”形象與杜晚香的符號意義
一 1937年10月,毛澤東應陜北公學校長成仿吾之邀,為公學的開學典禮題寫了一段著名的題詞:“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
2025-01-21
-
看見作家與作品背后 ——讀《當代女作家散論》
“重新看見那些以往我們未曾留意的,發現那些以往我們未曾發現的,重新聽見我們以往未曾聽見的。
2025-01-21
-
顧骨:朱山坡的“蛋鎮注我”
前言 2015年左右,朱山坡開始以故鄉為藍圖,通過《風暴預警期》《蛋鎮電影院》幾部小說構建獨屬于他的敘事空間“蛋鎮”。
2025-01-21
-
黑暗之心——評孫頻中篇《地下的森林》
如果在十九世紀,如果在倫敦,孫頻一定會被葉芝、瓦萊里等象征主義詩人視為同道。
2025-01-21
-
故事、敘事及中國故事的時代表達
1348年,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瘟疫肆掠橫行,佛羅倫薩的十個青年男女偶遇在郊外的一座空置別墅里避難。
2025-01-21
-
浪漫的突圍——讀南翔短篇小說《鳥籠匠》
讀完南翔的短篇小說新作《鳥籠匠》(《百花洲》2025年第1期),腦海里突然冒出評論家李敬澤的一段話:“有的作家是行者。
2025-01-20
-
《暗生命》與人類正在面臨和思考的哲學問題相關聯
幻想可以是沒有邊界的茫遠,但它以文學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就分明又是一面現實的鏡子。
2025-01-20
-
自然與歷史——評林檎中篇《重返暗河》
作者顯然是位優秀的學習者,《重返暗河》吸收了“新東北文學”的一些典型元素:犯罪、謎團、窮困、下崗、奇人等。
2025-01-20
-
記憶·童話·歌——評蔡駿小說集《曹家渡童話》
如果用文學作為一種方法來獲取上海的形象,你大約會想起《長恨歌》里,王安憶如何從城市的上空,睥睨整座城市的肌理。
2025-01-20
-
鞠利小說《如此燦爛》:生命價值的多元書寫
鞠利的作品《如此燦爛》描繪了一段關于探尋生命深層意義的旅程。
2025-01-20
-
由“本周之星”看基層青年寫作
2020年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設立“本周之星”欄目以來,我就一直在主持這個欄目,對于基層青年寫作,其實我也沒有特別系統化的理論化的框架,不過也許是靠近的,所以只能談一談粗淺的感受。
2025-01-20
-
來自青藏高原的吟唱——甘南詩群素描
在中國詩歌史上,以地理空間為標志的詩人集群現象并不鮮見。
2025-01-20
-
《要愛具體的人》:平淡生活中的人間情味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要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
2025-01-20
-
《臨湖的茶室》:珍惜每個泛著微光的珍貴瞬間
在短篇小說《臨湖的茶室》中,魯敏設計了一個巧妙的情境,將主要角色(一個暴富的病人燕君與他各懷心思的昔日好友們)聚集在臨湖的一間茶室內,所有的人物對話、心理博弈、行動與情動,被高度凝結在限定的空間內。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