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藝論壇舉辦 40余位文藝家提供多元視角和深刻見解 新大眾文藝成為有生力量
11月17日至18日,第二十一屆北京文藝論壇隆重舉辦,本屆論壇邀請了來自北京、天津、河北、上海、西安等地的40余位專家、學者和創作者,大家圍繞“新大眾文藝”相關話題進行了演講與對談。論壇現場還舉辦了北京文藝評論年度推優和“星火文叢”出版資助項目表彰活動,并發布了北京市文聯基礎理論課題重點項目《2024北京文藝發展報告》。
論壇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指導,北京市文聯主辦,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北京作家協會、北京電影家協會、北京市朝陽區文聯協辦。
多維度剖析“新”在何處
近一年來,新大眾文藝在文藝界和理論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新大眾文藝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已經蔚為潮流。第二十一屆北京文藝論壇以“新大眾文藝視域下的北京文藝創作與實踐”為年度主題,旨在對新大眾文藝進行系統性闡釋、學理性分析,多維度、多層次、全方位探討北京新大眾文藝的內涵、形式、特質,以引導北京文藝創作實踐,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圍繞這一主題,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王一川、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郁、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施戰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名譽所長宋寶珍、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許銳、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周海宏6位專家學者發表精彩演講,為新時代北京文藝創作與實踐提供了多元視角和深刻見解。
“新大眾文藝已經呈現出順應媒介變革新趨勢的新媒介性、以非職業藝術家為主創的群眾作者性、傳統文化引導性、呈現基層民眾生活原生態的日常性等諸多美學特征,它們正在成長為當前北京文藝的有生力量,給北京文藝創作提供了富有感召力的社會語境滋養和有益啟迪。”王一川以“借潮揚帆的北京文藝”為題,深入闡述新大眾文藝潮中的北京文藝新美質。
“新世紀到來后,散文寫作的隊伍日趨擴大。小說家的散文與學者散文風頭不減,新涌現的作者對于書寫的空間有所拓展,審美的路徑顯得五花八門,審美的多樣性成為常態。”孫郁總結了新京派散文的流變。
“從大眾中產生的創作者和始終心懷人民的文藝家,都是以人民生活為創作源泉、從人民智慧中汲取靈感的,他們共同構成了新大眾文藝的創作主體。”施戰軍提出,新大眾文藝既是大眾的,也是文藝家的。
“新,可能預示著藝術的新業態、新趨勢,一出現就有破圈表現,打破人們既定的思維慣性和傳統經驗,是常則中的例外,因此需要人們具有新標準的驗證和前瞻性的研判。”宋寶珍在演講中詳盡分析演藝新空間與新大眾文藝的關系。
“新時代下,新大眾追求更深度的參與、更即時的互動和更個性化的表達。舞蹈的春天也許會在新場域中到來,更需要我們沉下心來,用我們的生命體驗去感受、去創造。”許銳認為,在新大眾文藝的場域下,技術再絢爛,舞蹈的核心仍是鮮活的舞者、鮮活的觀眾。
“和要眾,曲不能低。學校美育應是適宜的,滿足各種欣賞水平與審美偏好的人;多元的,豐富多樣的藝術能夠培養人的創造力、想象力與文化包容力;提升的,應該是大家稍微踮踮腳夠得著的東西,方能培養與提升審美心智,引導價值導向。”周海宏呼吁提升學校美育水平、提高國民審美心智。
跨界視角探討融合發展
在精彩紛呈的嘉賓對談環節,5個單元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系,各門類文藝家在這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新大眾文藝的理論建構”單元,圍繞新大眾文藝產生的背景、主體性、藝術表現形態、價值觀塑造、消費文化屬性,以及傳統知識分子、網生一代如何看待“新大眾文藝”等話題展開激烈討論。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陶慶梅表示,新大眾文藝內在的豐富性以及復雜的矛盾張力,為理論界提出了嚴肅挑戰。
在“從精英到大眾,文學的邊界拓展”單元,文學創作者和研究者站在不同角度,針對素人寫作、網絡文學、科幻文學、文學IP轉化、文學跨界融合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清華表示,新大眾文藝既有大眾的一面,也有通向精英的一面,依然會傳承古老而永恒的文學傳統。
“科技重塑大眾的藝術感知”單元對談的各位專家從各自研究和創作實踐的領域出發,針對新大眾文藝與科技的密切關系、科技如何重塑觀眾的藝術體驗、科技與藝術人文的共生等問題闡釋了自己的觀點。雖然他們的學術背景和從事職業完全不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統一的認知,文化作為內核,在數智時代的重要性依然無可比擬,未來的發展趨勢仍然是AI藝術化,而非藝術AI化。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教授黃悅表示,技術不是終點,而是通往更深層文化體驗的入口,真正好的科技藝術是技術退后一步,讓文化和情感站到前臺。
在“文藝賦美城鄉發展”單元,專家學者們從自身學術研究與生產實踐出發,探討文藝賦能大眾生活、賦美城鄉發展的實踐路徑。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教授向勇表示,好的藝術讓村民有獲得感,藝術鄉建應避免跟地方文脈的脫節,應通過藝術的賦美實現產業的增值。
在“新媒介生態下電影的美學傳統”單元,電影行業的研究專家與創作者從自身實踐出發,共同探討中國電影美學傳統、新大眾審美趣味流變等話題。中影集團國家一級導演江平表示,中國電影核心美學是現實主義,如果不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就不會有現實主義題材的優秀作品出現在銀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