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批評家 | 白惠元:越界的想象力
我的批評觀 越界的想象力 白惠元 2024年8月20日,萬眾矚目的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正式發售。
2024-11-21
-
介入與延展 非虛構作品的現實關懷——以丁燕《工廠女孩》為例
摘要: 打工文學作為“底層文學”的一種,多為打工者本人以打工生活為題材的創作,因而更具時代性和現實意義。
2024-11-21
-
楊輝:《在曠野里》的“新”與“舊”
《在曠野里》甫一開篇,有著在血與火的年代長時間革命工作經驗的“老同志”朱明山,就被“安排”到“新”與“舊”強烈對照的情境中。
2024-11-21
-
丁小龍:命運的輕與重——讀吳克敬《仰視》
一 “風先生”可謂是吳克敬為當代文學提供的新形象。
2024-11-21
-
馬兵:“到蒼老之境,必有一種秀嫩之色”
仲尼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
2024-11-21
-
鄉村“女兒”的心靈關懷——論孫惠芬的鄉土小說創作
孫惠芬從1982年開始發表第一篇小說,至今已有40多年,作品數百萬字。
2024-11-21
-
共赴一場“70后”的文學邀約
“代”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創造。
2024-11-20
-
讀懂中國文化之美,探尋華夏五千年美的歷程
中國美學是中國文化有機體的一部分,是觀照五千年文明根脈的透亮明鏡,也是獲得深層生命安慰的繾綣之鄉。
2024-11-20
-
《江南物語》:詩人心靈的真實“自傳”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教授張建安是文藝評論家,江西高校出版社最近推出他的詩集《江南物語》,不由讓我倍感驚訝。
2024-11-20
-
《山西文學》“步履”欄目:發掘青年力量,走出屬于自己的路徑
2018年1月,《山西文學》開設了發現和推薦新作家的“步履”欄目。
2024-11-20
-
“新南方”,觀察作家作品的一種方法
在多元共生、精彩紛呈的中華文學大家庭中,對于某些區域、地方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與評論,往往會出現多寡、輕重的傾向。
2024-11-20
-
《野色》:草原上的另類“哈姆雷特”
在長篇小說《野色》(中信出版集團2024年7月版)中,青年作家索南才讓所講述的,依然是那些發生在草原上的愛恨情仇故事。
2024-11-20
-
“自故鄉抵達世界”——讀汗漫的《紙上還鄉》
鄉情或許是自有文字以來,最常被敘寫的情感之一。
2024-11-20
-
陳繼明《敦煌》:用虛構筆法“活化”敦煌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敦煌是一個知識性的、文化遺產的、充滿底蘊而又遙遠神秘的存在,似乎它是已經固化的文化遺存。
2024-11-20
-
范詠戈:由敘事藝術解鎖“人物密碼”
周振天作為國劇創作的領軍人物,在近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創作了二十幾部長篇敘事類作品,包括長篇小說、長篇電視連續劇、多幕話劇及其它舞臺影視劇。
2024-11-19
-
他化身巡夜人,向夜空敞開內心
小編說 《騎鯨記》《大夜記》《巡夜人手記》三組詩是劉康詩歌創作的重要文本(分別首發于《鐘山》2021年第2期,2022年第6期,2024年第4期),他新近出版的詩集即以《騎鯨記》命名。
2024-11-19
-
家政女工的四個“家”:勞動、性別與文學書寫
近些年《勞動者的星辰》(2022)、《我在北京送快遞》(2023)、《我的母親做保潔》(2023)、《我的皮村兄妹》(2024)等與勞動者相關的非虛構作品引起關注。
2024-11-19
-
賀紹俊:用啟蒙的火把點燃自己的文字
在畢飛宇的小說中我一直能夠嗅出魯迅的氣味。
2024-11-19
-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民族文學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發言選登
文學根本而又偉大的使命 阿 來 文學于我而言,是使我從一個鄉村的蒙昧少年,變成一個能融入時代、融入廣闊世界的當代人的一條切實路徑。
2024-11-18
-
田文兵:突圍,抑或復歸——讀林為攀小說集《搭薩》
作家林為攀擁有眾多標簽,如90后青年作家、先鋒作家、新概念作文獲獎者、京漂等。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