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聰先生贈“印”記
提起丁聰先生,人們自然會想到他創作的那些畫面明快、線條優美的漫畫,在針砭時弊、譏彈世態的同時,也體現出一位藝術家發于本心的良知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024-02-26
-
小說家李劼人的實業救國路
在“大河三部曲”中,四川作家李劼人展現了不亞于張愛玲、沈從文等人的敘事技藝,但與近三十年來熱熱鬧鬧的張愛玲熱、沈從文熱相比,對李劼人的研究顯得相對冷清。
2024-02-23
-
王蒙:父親母親的罪與罰之后
父親王錦第,字少峰,1947年去解放區的時候還用過王曰生的名字。
2024-02-23
-
陳曾壽日記“褶皺”里的桐城派
陳曾壽(1878-1949),湖北浠水人,近現代著名詩人、詞人,與陳三立(1853-1937)、陳衍(1856-1937)并稱為“海內三陳”。
2024-02-22
-
西北聯大與抗戰文學研究的新視野
西北聯合大學學生在校名影壁前合影。
2024-02-22
-
蕭躍華:孫犁的佚文
姜德明先生珍藏的名家翰墨,我大多有幸飽覽,都是令文人墨跡收藏愛好者眼睛發亮的名字——郭沫若、茅盾、巴金、胡愈之、曹靖華、夏衍、孫用、趙景深、聶紺弩、張友鸞、馮至、樓適夷、廖沫沙、王冶秋、張允和、艾青、季羨林…… 2017年9月14日,姜先生從抽屜拿出一個舊信封,抽出折疊的信紙對我說:“這是孫犁沒發表的稿子。
2024-02-22
-
汪曾祺替人代筆
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汪曾祺因為文章寫得好,常替人代筆。
2024-02-22
-
《圍城》里的信函書寫
《圍城》里的信函書寫,細細尋按,共有十一處,有的一處一函,有的一處兩函。
2024-02-21
-
周松芳:顧頡剛廣州宴游記
著名史學家顧頡剛曾自謂其流連詩酒,很多是出于工作需要,比如1944年在重慶時,每月四千元的《文史雜志》主編費,便基本用于跟作者在餐館見面談稿子了。
2024-02-20
-
魯迅“抄書”,使他取得巨大成就
天下文章一大抄,是一句流傳甚廣的俗語。
2024-02-20
-
皮名舉的博士論文
汪曾祺在他那篇回憶西南聯大生活的著名文章中提到過一個有趣的細節:他在“西洋通史”課上提交了一張規定的馬其頓國地圖作為作業,老師看后批了兩行字:“閣下之地圖美術價值甚高,科學價值全無。
2024-02-20
-
末代洋帝師
溥儀(左三)、溥杰(右二)和婉容的弟弟潤麒(右一)打完網球后,在紫禁城御花園閣樓二層與帝師莊士敦(左四)合影。
2024-02-20
-
百年幾何事 人生一卷詩——蘇步青的詩情與詩思
從志學之年到耄耋之年,數學泰斗蘇步青一生創作了數百首詩詞。
2024-02-19
-
編輯《藝苑掇英》的日子
上世紀七十年代,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下文簡稱“人美”)復社,在上海美術館工作兩年多的我又調回人美。
2024-02-19
-
勇于擔當的蔡玉洗
一九八六年的鳳凰文藝出版社文學編輯部。
2024-02-19
-
陳漱渝:關于“隨筆”的隨筆
有一本非常有名的雜志叫《隨筆》,一九七九年創刊,至今已出二百六十多期,享有“南有《隨筆》,北有《讀書》”的美譽。
2024-02-18
-
楊憲益先生的詩、酒、情
“卅載辛勤真譯匠,半生漂泊假洋人。
2024-02-18
-
周松芳:譚延闿吃西餐
譚延闿的譚府菜,未必味甲民國,一定聲甲民國。
2024-02-18
-
雷鋒的六個春節
雷鋒盡管只度過了22個春節,但是他卻深深扎根于一代代中國人的人生記憶中。
2024-02-18
-
愛因斯坦在上海
愛因斯坦在上海 曾經在手機上刷到作家莫言的一個視頻,他說:“假如我得的是諾貝爾物理獎,你看我還會不會低調,說不定我會非常張揚,因為這是我的發現,已經被實驗證明,這個定理就存在,存在宇宙里面,誰如不服你也來一個……”莫言的這段話,不由讓我想起了與上海有過兩次相遇的愛因斯坦。
2024-02-08